未來工廠將更多工作交給機器
半導體科技將自動化與智能化帶入了工業生產在線,讓工業生產的速度與效率大幅提升。盡管因此搶走不少勞工的飯碗令人詬病,然而邁向更先進的自動化產線,甚至是更高一層的無人工廠愿景,卻依然是所有工廠企業主汲汲營營追求的目標。
半自動化vs智能化
NI嵌入式系統項目經理VineetAggarwal指出,機器與人不同,想要讓機器順利運作,就必須給予一堆指令。自動化的意義,也就是讓機器能夠知道在什么地方,該進行怎樣的動作,而不出錯。加入更多的指令之后,能處理的事情就更多,且能更早預期會發生的事。
只不過,機器與人畢竟不同,當人累了會知道需要休息,但機器若沒給予休息的指令,會一直不斷做下去。因此,指令在人的認知里是理所當然的是,對機器來說卻完全不然。而從自動化到智能化,其實就是不斷給予更多的指令,讓機器能更有效率地做出更正確的前期判斷,使其提高生產效能、加快測試速度,或者提高機器壽命、并減低人員的傷亡。不同指令給予機器不同程度的進化,然而最終目的,都是希望讓機器的行為更接近人類。
當然,要讓機器高度自動化,甚至智能化,所需要的指令將會非常龐大。倘若數據量多,信息處理又分屬于不同的平臺,不僅對于整體一致性將產生很大問題,甚至可能會超過核心平臺本身的負荷量。
NI營銷經理郭皇志表示,NI針對工業自動化所打造的平臺,其設計的初衷就是希望能讓整個系統透過同一個處理核心,來進行訊號的判別與運動的控制。就像人也是透過同一個頭腦去處理所有的事情一樣,如此可將錯誤產生的機率降至最低。
工業自動化3大方向
自動化當然是工廠生產的利器。在工業自動化一途上,有三大重要發展方向。包括性能提升、降低成本、與功能安全。在性能的提升上,目前不論是智能電網,或者智能化生產工具等,都強調高性能,包括節能減碳、更有效率等,以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在降低成本上,關鍵在于單芯片的使用,以及多軸化控制。
特別是多軸控制,過去工廠所使用的機器手臂,多半只有四到五個關節。而未來因應工廠自動化,為了更有效率并降低成本,需要設計結構更為復雜的機器手臂,可以同時間多軸同時工作,而非像過去不同軸只能分時工作。
至于功能安全的強調,其實是廣義生命安全的保障,這已是世界的趨勢。也就是如何保護機器不損壞,人員不傷亡。因為自動化產線如果需要經常維修保養,停掉一條產線,將造成很大損失。此外,機器如果經常發生問題,不只設備本身易受損傷,也易造成人員傷害。
目前許多廠商都主推能滿足這些需求的產品,例如FPGA大廠Altera與Xilinx都持續推出工業自動化相關的FPGA參考設計,量測大廠NI也主打以自家LabVIEW圖形化開發軟件為核心的工業自動化開發平臺,工業自動化市場正蓬勃發展。
多軸化是產業升級關鍵
在機器人產業中,常見到的機器人種類包括DeltaRobot,以及工業產在線的機器手臂。若著眼的是工業自動化市場,則機器手臂就是目前重眾所注目的焦點了。因為工廠自動化能進展到怎樣的程度,就端視機器手臂的技術層級。
Altera亞太區工業業務部市場開發經理江允貴表示,為了提高工業產線的自動化程度,目前機械手臂朝向多軸化發展是最主要的趨勢。多軸化,顧名思義就是在同一只機械手臂上,有多顆不同馬達同時或分時進行動作,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同一個產品,可以在同一條生產在線就完成生產流程的所有工作,不必分多道產線來進行,如此可以節省龐大的人力與時間成本。
只是,為了達到多軸化的目的,機械手臂上的馬達軸數就必須非常多。這些不同的馬達,或許同時連動,或許分時動作,然而關鍵就在于能互相配合。也就是某個軸旋轉到了某個特定角度時,另幾個軸都必須到達相對的位置上。其中將會牽涉到多軸旋轉時間差的復雜運算,這也正是擁有并行處理能力的FPGA,比起僅能進行串行處理的CPU或MCU,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更具有優勢的地方。
江允貴舉例說,例如拿半導體封裝廠的產線來看,進行芯片封裝作業時,機械手臂的運作是非常復雜的,最多可以需求到60多軸的運作。也就是在同一條產在線,若要打好一個封裝,必須同時進行60幾種動作,其中將會牽涉到非常復雜的機械動作。在加工的同時,當一個軸轉到某角度時,其他軸都必須配合到達特定位置上。這種相對的動作,正是機械手臂設計上,最為復雜的部分。又例如直升機的螺旋槳葉片,切割時必須同時進行五軸的連動。除了機械手臂會自己轉動,切割刀也必須同時旋轉,是非常復雜的多軸同時連動加工。
就工業自動化來說,越多軸的應用,越能把產線加工的層級,再往上提升。透過復雜的多軸加工,可以讓產品更有變化性。這也是工業自動化的趨勢。
機器視覺重要性日增
NI也特別強調機器視覺的重要性。在很多情況下,工廠作業員經常會因為疲勞與人類的錯覺等因素,導致透過人眼檢視容易出現問題。NI技術營銷工程師黃翔鉎說,NI的機器視覺開發模塊,便是專為開發布署機器視覺應用而設計。其中內建數百筆函式,可透過多部相機擷取影像,并透過強化影像、對象定位、識別對象、量測零件,并檢驗對象是否存在,以便圖像處理作業。
事實上,在機器手臂上增加傳感器,例如加入CCD視訊模塊,來讓機器正確動作與定位,或者加入傳感器,讓機器的運作變得更靈敏與聰明,是工業自動化重要的發展方向。目前LabVIEW機器視覺開發模塊,可透過多部相機與機器視覺軟件來擷取并處理影像,因此可減少維護成本與開發時間,如需更換硬件,也只要匯入現有程序代碼即可。
黃翔鉎說,這套開發模塊最大優點,就是能以一整套完整的算法來處理影像,不論是藥品包裝的光學文字辨識(OCR),或是檢驗太陽能面板的瑕疵,都能透過機器視覺開發模塊的算法數據庫,來解決各種機器視覺應用的難題。
工業以太網地位舉足輕重
在一個自動化工廠中,包括工業以太網(IndustrialNetworking)、可程序邏輯控制器(PLC)、伺服驅動器、IO、HMI等,都是極受重視的項目。以臺灣出口產品中最知名的工具機臺(CNC)為例,一個完整的車床、洗床、磨床等,幾乎涵蓋了以上的所有關鍵組件。
在這些關鍵組件中,工業以太網的角色舉足輕重。因為在工廠自動化產在線,信息的傳遞都是透過工業以太網來進行鏈接。工業以太網不只能用于工業自動化,包括運動控制、智能電網、高鐵車廂、捷運閘門連貫、紡織機、工具機等,都是工業以太網的應用范圍。
工業以太網的傳輸線與一般PC所使用的以太網絡線相同。傳統的工業傳輸線路,包括地址線、數據線與控制線等,必須采用一大捆的并行線路,但透過工業以太網,只需要一條線就可以傳送命令來控制數據,不需要使用數量龐大的線材。而工業以太網也擁有工業應用所需要的容余、以及時間定時管理等功能,盡管工業以太網與家用的PC以太網并非完全相同,然而其精神是一致的。
江允貴說,對于工業以太網,各家大廠都推出自有標準。例如西門子的自有標準為ProFiNET、美國的ROCKWELL標準叫做EtherNetIP、德國Beckhoff推的是EtherCAT、奧地利的B&R則主推EthernetPowerlink,每家大廠都推出自有的協議,其心態無非希望市場都來使用自家的協議,如此一來,可以球員兼裁判,但也導致市場的標準紛亂無章。
各家廠商盡管都有自家標準,但為了市場占有率,也必須支持其他廠商的協議。只是工業以太網標準如此繁多,又該怎么做?
目前市場上存在許多解決方法,例如采用ASIC,但只能選擇固定種類的協議。有些廠商則將各種不同協議做成小型的模塊,因應客戶需求,更改模塊來支持不同協議。但缺點是必須針對不同協議,做出多種模塊,不只成本提高,在管理上也不具靈活性。這些方式,盡管都能解決問題,但都不是最佳的方案。
江允貴指出,其實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顆FPGA就夠了。FPGA由于是可程序邏輯芯片,因此要什么協議,只需要把該協議的IP寫入FPGA里就能支持一次搞定,完全擁有彈性與靈活性。
無人工廠不是夢
從自動化到智能化,工業生產線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能打造出真正無人的作業環境。然而這究竟只是個夢想,還是真有實現的一天呢?其實一般來說,機器都需要透過人類的程序撰寫,使其進行動作。目前已有許多機器人,開始擁有智能學習的能力,可以透過經驗來使其更進化。
郭皇志說,讓機器有學習功能,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事,然而這都已經可以做到了。反觀要達到工廠的自動化,其實比讓機器自我學習,還要來得容易許多。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全自動化的無人工廠,并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其實目前許多任務廠都已陸續在部分區域,采用無人化的全機器運作。這顯然已經是無人工廠的初步實現,未來廠房無人化的區域勢必將不斷增加,讓更多任務作都可以交由機器來完成。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