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一個封閉的自足體
無論具體原因如何,富士康都到了必須自我反思的地步。那么多年輕生命接連消失,已在產業界乃至整個社會公眾心理層面投下沉重陰影。
但截至目前,富士康方面并沒將亡羊補牢的措施推進更多。目前其標準說法是,公司管理出現了漏洞,少數員工產生精神危機,并宣稱公司已制止了20起自殺舉動。
筆者相信,這一沉重的心理陰影,可能將成為富士康以及它所代表的產業發展模式的轉折點,并波及中國制造業。
當員工成為一段指令符號
員工接連自殺,富士康無法回避自己的企業文化特質缺憾。那就是,在這個龐大如中小城市的企業以及它的員工,有著涂爾干《自殺論》中描述的孤立特征。涂爾干如此說,個體社會關系越是孤立、疏離,人就越容易自殺。
富士康表面不像是封閉的企業。早在幾年前,它便掛牌香港成了公眾公司。而它借代工模式,也與全球眾多IT品牌巨頭建立了合作關系。
而恰恰是代工模式促成了富士康的封閉性。它最早做黑白電視機按鈕,如今已成高度垂直一體的企業恐龍。垂直一體的好處是,可以提供一條龍代工服務,效率更高。而追求效率的動力,最后將一切資源都捆綁在商業流程中,在龐大的生產車間,員工只是封閉、孤立自足體中的一個微型元器件,一段指令符號。
或者說,員工必須成為機器,即便在車間之外。2007年3月,筆者參加了富士康昆山分公司舉行的一場活動。現場整體方陣、各色旗幟、淹沒一切的教徒一般的“我愛你,郭爸爸”的口號,將一種個人崇拜情緒渲染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那一剎那筆者注意到,不少員工的臉上,并沒那種發自內心的情感,他們的動作僵化、口號生硬。富士康將他們塑造成了缺乏情感但卻高度服從的指令符號。
幾年前,筆者老家的一個女孩就曾在富士康的代工對手中工作幾年,每次去看她,很少能真切感受到被流水線捆綁的員工們的自由心聲。為了生存,他們需要忍受沉重、苛刻的加班制度,更多時候犧牲著個人尊嚴,甚至難以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
代工工廠的員工生存狀態很多時候被描述成:上班、下班、睡覺,然后接著上班、下班、睡覺。
筆者眼前閃過第七個跳樓自殺的盧新。這個湘潭大學的學生,加入富士康前,陽光開朗,唱歌很有功底,曾參加過湖南衛視“快樂男聲”大賽,頗受好評。在富士康入職新人才藝大賽中還獲得二等獎。但他的朋友說,加入富士康后,幾乎難見他有笑容,常常精神恍惚。
在公開披露的幾名自殺員工信息中,幾乎無一例外提到,死前一段時間,他們焦慮,精神恍惚,處于崩潰邊緣。
富士康這種文化氛圍,也許并非是直接導致員工自殺的原因,但它肯定是促使他們心里焦慮、心靈孤立的觸媒之一。
追逐低成本而居
富士康方面坦承,公司管理確實出現漏洞,不過,這兩天,它開始將原因歸于員工的精神危機,似乎意欲將原因全部歸于社會層面。
但外部社會原因不是一個籮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裝。富士康認為的精神危機,從它的發展模式里,或可以管窺一二。
筆者認為,富士康雖名列全球代工業第一,但文化及商業模式上至今仍然帶有非常原始、粗放的特征,在企業面,它導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
在富士康母公司鴻海企業傳記《虎與狐》中,郭臺銘被稱為“代工業的成吉思汗”。筆者認為,這稱號不但說出鴻海商業模式特點,更是直指其備受爭議的企業文化特質。
鴻海的制造業布局早已覆蓋“金磚四國”,并在北美、澳大利亞、東歐擁有多處生產基地,且目前正借收購快速擴張。從空間來看,這個商業帝國遠比元帝國更有氣勢。后者只是“一元三汗國”,跨越兩個大洲,而郭臺銘已是四大洲。
這個商業帝國與元帝國的發展模式之間,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一是追求規模化效應。元帝國是一個馬上王朝,它的騎兵,就像冷兵器時代的導彈,縱橫天下,短短幾年,掠遍了亞歐繁華;而鴻海集團30年來給人的最大觀感即是,借助垂直整合策略,不斷地將商業模式復制到全球各地。截至目前,僅在大陸,富士康便有近60萬名員工、土地幾萬畝、十多座工廠。以致郭臺銘被稱為大陸“富士康市市長”,不是沒有理由。
二是低成本策略。元帝國的締造者屬于馬上民族,它的絕對兵力并不多,歷史上的征服戰爭中,它們很少攜帶大量輜重,而習慣于就地征集籌措,長途奔襲,一舉征服。此外,它也沒有實施真正意義上的駐軍占領。
鴻海帝國的低成本策略不比元帝國差。它在全球各地的布局,既是追逐客戶,也是逐成本而居。比如,5年來,它在太原、山東、河北、湖北、重慶等地快速設廠,充分利用當地人力及土地資源,動輒拿地幾千畝。這是外部的布局成本驅動,而在內部成本控制上,郭臺銘已到苛刻地步。
但這種逐成本、客戶而居的生產,對于征服過的區域來說,難有澤被后世的產業價值。舉例來說,封閉的富士康為深圳貢獻了近20%的GDP,假如未來全部遷移走,能為這座城市留下什么?血汗工廠的指責、自殺工廠嗎?
筆者認為,成吉思汗在文化上的貢獻,遠低于他在軍事上的雄才大略之影響,郭臺銘也是如此。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富士康的發展模式,建立在犧牲文化價值的基礎之上,透支著一個區域經濟振興的深層土壤。
這一點,同樣經歷過代工模式的明基董事長李焜耀感覺非常難受。他說,過去30年,為了代工產業繁榮,很多人付出“家庭、健康的代價”,為臺灣社會帶來不良示范的價值觀。他認為,臺灣目前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因為全球化時代,速度籌碼越來越低,而且,過去多年,臺灣很多籌碼都是押在“大陸4000萬員工”身上,這都需要檢討。
事實上,富士康的運營幾年來早有轉型動作。但是,這一轉型將持續很長時期,其間必將在各個方面產生陣痛。在利潤面前,富士康員工精神文化的部分、人性的部分,缺乏真正的土壤,那些普通員工缺少心靈的寄托。
這也許正是中國過去30年高速發展的代價之一。約瑟夫·泰恩特在《復雜社會的崩潰》中說,當一個社區、經濟體步入繁盛期后,構成整體文明的各種要素的關系、邊際回報會呈現遞減趨勢,尤其是族群心理、文化精神上上,將呈現內耗、遞 減的特征。
但截至目前,富士康方面并沒將亡羊補牢的措施推進更多。目前其標準說法是,公司管理出現了漏洞,少數員工產生精神危機,并宣稱公司已制止了20起自殺舉動。
筆者相信,這一沉重的心理陰影,可能將成為富士康以及它所代表的產業發展模式的轉折點,并波及中國制造業。
當員工成為一段指令符號
員工接連自殺,富士康無法回避自己的企業文化特質缺憾。那就是,在這個龐大如中小城市的企業以及它的員工,有著涂爾干《自殺論》中描述的孤立特征。涂爾干如此說,個體社會關系越是孤立、疏離,人就越容易自殺。
富士康表面不像是封閉的企業。早在幾年前,它便掛牌香港成了公眾公司。而它借代工模式,也與全球眾多IT品牌巨頭建立了合作關系。
而恰恰是代工模式促成了富士康的封閉性。它最早做黑白電視機按鈕,如今已成高度垂直一體的企業恐龍。垂直一體的好處是,可以提供一條龍代工服務,效率更高。而追求效率的動力,最后將一切資源都捆綁在商業流程中,在龐大的生產車間,員工只是封閉、孤立自足體中的一個微型元器件,一段指令符號。
或者說,員工必須成為機器,即便在車間之外。2007年3月,筆者參加了富士康昆山分公司舉行的一場活動。現場整體方陣、各色旗幟、淹沒一切的教徒一般的“我愛你,郭爸爸”的口號,將一種個人崇拜情緒渲染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那一剎那筆者注意到,不少員工的臉上,并沒那種發自內心的情感,他們的動作僵化、口號生硬。富士康將他們塑造成了缺乏情感但卻高度服從的指令符號。
幾年前,筆者老家的一個女孩就曾在富士康的代工對手中工作幾年,每次去看她,很少能真切感受到被流水線捆綁的員工們的自由心聲。為了生存,他們需要忍受沉重、苛刻的加班制度,更多時候犧牲著個人尊嚴,甚至難以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
代工工廠的員工生存狀態很多時候被描述成:上班、下班、睡覺,然后接著上班、下班、睡覺。
筆者眼前閃過第七個跳樓自殺的盧新。這個湘潭大學的學生,加入富士康前,陽光開朗,唱歌很有功底,曾參加過湖南衛視“快樂男聲”大賽,頗受好評。在富士康入職新人才藝大賽中還獲得二等獎。但他的朋友說,加入富士康后,幾乎難見他有笑容,常常精神恍惚。
在公開披露的幾名自殺員工信息中,幾乎無一例外提到,死前一段時間,他們焦慮,精神恍惚,處于崩潰邊緣。
富士康這種文化氛圍,也許并非是直接導致員工自殺的原因,但它肯定是促使他們心里焦慮、心靈孤立的觸媒之一。
追逐低成本而居
富士康方面坦承,公司管理確實出現漏洞,不過,這兩天,它開始將原因歸于員工的精神危機,似乎意欲將原因全部歸于社會層面。
但外部社會原因不是一個籮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裝。富士康認為的精神危機,從它的發展模式里,或可以管窺一二。
筆者認為,富士康雖名列全球代工業第一,但文化及商業模式上至今仍然帶有非常原始、粗放的特征,在企業面,它導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
在富士康母公司鴻海企業傳記《虎與狐》中,郭臺銘被稱為“代工業的成吉思汗”。筆者認為,這稱號不但說出鴻海商業模式特點,更是直指其備受爭議的企業文化特質。
鴻海的制造業布局早已覆蓋“金磚四國”,并在北美、澳大利亞、東歐擁有多處生產基地,且目前正借收購快速擴張。從空間來看,這個商業帝國遠比元帝國更有氣勢。后者只是“一元三汗國”,跨越兩個大洲,而郭臺銘已是四大洲。
這個商業帝國與元帝國的發展模式之間,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一是追求規模化效應。元帝國是一個馬上王朝,它的騎兵,就像冷兵器時代的導彈,縱橫天下,短短幾年,掠遍了亞歐繁華;而鴻海集團30年來給人的最大觀感即是,借助垂直整合策略,不斷地將商業模式復制到全球各地。截至目前,僅在大陸,富士康便有近60萬名員工、土地幾萬畝、十多座工廠。以致郭臺銘被稱為大陸“富士康市市長”,不是沒有理由。
二是低成本策略。元帝國的締造者屬于馬上民族,它的絕對兵力并不多,歷史上的征服戰爭中,它們很少攜帶大量輜重,而習慣于就地征集籌措,長途奔襲,一舉征服。此外,它也沒有實施真正意義上的駐軍占領。
鴻海帝國的低成本策略不比元帝國差。它在全球各地的布局,既是追逐客戶,也是逐成本而居。比如,5年來,它在太原、山東、河北、湖北、重慶等地快速設廠,充分利用當地人力及土地資源,動輒拿地幾千畝。這是外部的布局成本驅動,而在內部成本控制上,郭臺銘已到苛刻地步。
但這種逐成本、客戶而居的生產,對于征服過的區域來說,難有澤被后世的產業價值。舉例來說,封閉的富士康為深圳貢獻了近20%的GDP,假如未來全部遷移走,能為這座城市留下什么?血汗工廠的指責、自殺工廠嗎?
筆者認為,成吉思汗在文化上的貢獻,遠低于他在軍事上的雄才大略之影響,郭臺銘也是如此。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富士康的發展模式,建立在犧牲文化價值的基礎之上,透支著一個區域經濟振興的深層土壤。
這一點,同樣經歷過代工模式的明基董事長李焜耀感覺非常難受。他說,過去30年,為了代工產業繁榮,很多人付出“家庭、健康的代價”,為臺灣社會帶來不良示范的價值觀。他認為,臺灣目前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因為全球化時代,速度籌碼越來越低,而且,過去多年,臺灣很多籌碼都是押在“大陸4000萬員工”身上,這都需要檢討。
事實上,富士康的運營幾年來早有轉型動作。但是,這一轉型將持續很長時期,其間必將在各個方面產生陣痛。在利潤面前,富士康員工精神文化的部分、人性的部分,缺乏真正的土壤,那些普通員工缺少心靈的寄托。
這也許正是中國過去30年高速發展的代價之一。約瑟夫·泰恩特在《復雜社會的崩潰》中說,當一個社區、經濟體步入繁盛期后,構成整體文明的各種要素的關系、邊際回報會呈現遞減趨勢,尤其是族群心理、文化精神上上,將呈現內耗、遞 減的特征。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富士康“九連跳”:我們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