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亟須優化電源布局和電源結構
長期以來,我國大區電網存在電源分布不合理,造成電源結構(基、腰、峰荷電源)性矛盾,即電網嚴重缺調峰電源,是當前阻礙節能減排的根源,且未引起決策部門重視。
我國電力一次能源結構中,水電占有20%多,煤電70%多,其它核、抽水蓄能、燃氣電廠極少,合起來不足10%,因此煤發電量占總發電量80%以上,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自然大。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只是最近幾年才迅速發展。
一次能源結構不合理必然導致電源結構不合理。我國水電占20%多,且多是徑流,西南大水電發電年利用4000小時以上,汛期大發,帶基荷,供水期可提供調峰也不足10%。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電網進入超高壓、大電網、大機組時期,執行“以大代小”、“以煤代油”政策;使得原一天內可開停作主力調峰的小火電近億千瓦,逐年關停,至2010年已關停8100萬千瓦,但卻沒有規劃補建峰荷電源,致使調峰矛盾凸顯,至今時過20年,矛盾依舊,實屬決策失誤。新發展熱電機組又沒有嚴格執行國家“以熱定電”的原則,機組多為30萬千瓦,打孔抽汽的一般只允許調峰10%。低碳大機組合理調峰率為20%,現有水、火電可調峰率共約為總電源20%,遠不能滿足電網40%~50%峰谷差的調整要求。
因此,多年來一直迫使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的60~100萬千瓦機組低谷時壓負荷到50%亞臨界運行,使低碳機組高碳運行。如繼續增建低碳煤電大機組,必將繼續強迫非常規調峰,豈不惡性循環。目前各大區電網都出現缺電,其主因是煤炭平衡工作沒做好,煤炭漲價電價不變,實際更是缺調峰電源,估計約占總電源的15%~20%。因此調整電源布局和電源結構已迫在眉睫。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下一篇:國內風電產業進入多樣化整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