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行業迎來大發展, 政策助力“國產化”
在“十二五”規劃中,改變經濟發展模式仍然是重點,提高工業自動化水平則是實現途徑。業內專家認為,我國自動化行業在未來5年將迎來大發展。
自動化行業迎來大發展
“十二五”期間,中國提出以節能減排為核心,重點解決提高能源利用率、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環境質量,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約束性指標。在戰略性新型產業中,以節能環保為首,重點開發推廣高效節能技術裝備及產品,實現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突破,帶動能效整體水平的提高。要實現這一艱巨任務,一方面需要努力挖掘各種新資源;另一方面還要把大幅度降低資源消耗作為實現工業化的基本要求。如何建立起資源節約型產業技術和生產體系,用較少的資源消耗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還需要自動化技術的強力支撐。
我認為這將給自動化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經濟轉型與節能降耗是分不開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要通過自動化來實現。另外在高端裝備制造方面,主要以提升自動化水平為主,才能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北京和利時自動化驅動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昌榮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目前,在我國從事自動化高科技術的企業自身發展較為迅速,近10年,特別是“九五”以來,我國單從DCS(分布式控制)系統研發和生產發展就相當快,崛起了一批優秀企業,如北京和利時公司、上海新華公司、浙大中控公司、電科院以及北京康拓集團等。這批企業研制生產的DCS系統,不僅品種數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產品技術水平已經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僅在2001年全國應用的4426套DCS系統中,國產DCS系統為1486套,占35%。近年來此比例逐年呈幾何數增加。以北京和利時公司為例,創建于1993年,是從事自主開發、制造各種先進可靠的控制系統與平臺,并為各行業提供專業化解決方案的自動化高科技企業,擁有過程自動化、軌道交通自動化、核電站數字化儀控系統、工廠自動化即控制與驅動、信息化等業務單元。2009年實現合同額31億元。
政策助力“國產化”
“十二五”期間,中央著重強調重大裝備制造業國產化的戰略。從地方規劃和各行業 “十二五”產業規劃來看,“國產化”已經被提上政府的工作日程,而自主創新一直是國產自動化企業的短板。
目前我國國產裝備的市場滿足率不到60%,其中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僅占1/3左右,這其中有一部分進口產品,我國已經具備了研發能力,但由于國內產品是剛投入市場,國內用戶都怕擔風險,怕技術不成熟,不敢購買,寧愿高價進口國外成熟產品。這對國內企業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今年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針對創業的投融資和財稅政策、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好的方針政策,這將為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保駕護航。”徐昌榮充滿信心地對記者表示。
徐昌榮認為,企業要有自主創新意識,重視人才培養,加大研發投入。在和利時,研發費用占了每年銷售業績的10%,這是非常高的。去年,他們在西安高新技術區籌建研發中心。預計3年內研發人員將達1000人以上。這將進一步提升集團的整體技術實力,對我國西部地區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和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產業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此基礎上,和利時研發中心還將建立國內最大的嵌入式軟件研發團隊,力爭在項目建成后的3年內,主要技術全部處于全球行業領先地位。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