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技術升級做加法 污染排放做減法
作為全國最大的重金屬冶煉企業,株冶集團從2007年起即通過多方融資,從芬蘭、日本等地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目前鋅產能每年可以高達50萬噸,坐穩中國鋅冶煉的頭把交椅。
在技術升級上做好“加法”,在污染排放上做好“減法”。株冶集團在產業升級上的綠色發展之路,或許可以成為工業企業的株洲樣本。
從“黑大粗”轉型自動化
關于這十幾年來,老株洲人對“北區”變化的感受,在株冶集團鋅浸出廠工作了18年的老工人徐克易有更深刻的感受。
徐克易回憶,在剛來車間做工的時候,煙囪里的黑煙很重,空氣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很高,車間里總是有一股類似于硝火一樣的刺鼻氣味。
“那時候工友把車間叫做“黑大粗”,每天身上一身黑礦漿;機器又老又笨,而且常常要干粗重的活。”徐克易說,而現在,工人只需要在中央控制機房點擊鼠標,就可以完成一系列的操作。
株冶集團安全環保部環保室主任何煌輝舉例,公司目前在進行的一個循環經濟項目——直接煉鉛項目,由于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不僅提高了自動化程度,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而且殘極率可由目前小極板的42%至45%降低至38%左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公司從2005年就開始逐步‘黑轉綠’,并于2005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何煌輝說,“產業升級給公司帶來的改變是每一位員工都能切身體會到的。”
黑轉綠,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85%
何煌輝所說的“黑轉綠”,是株洲市委書記陳君文在2010年株洲市委十屆十次全體會議上提出的規劃,他指出,要打好“三大戰役”,必須堅持重心“三轉”:實現從“高碳”到“低碳”轉變、從“制造”向“創造”轉變、從“黑色”向“綠色”轉變。
在株冶集團鋅浸出廠里有8個20多米高,直徑七八米的巨型罐子,作為中國鋅冶煉的龍頭企業,這些神秘的罐子里蘊含了目前世界上鋅冶煉的新工藝和新技術。
“傳統的煉鋅方法是首先把鋅精礦進行高溫焙燒,形成氧化鋅后,才能酸浸處理形成硫酸鋅溶液。這種方法不僅鋅回收率低,焙燒中產生的煙氣還含有大量二氧化硫,污染嚴重。”何煌輝介紹,現在進行的鋅冶煉省去了高溫焙燒環節。“這樣鋅浸出過程中幾乎不產生大氣污染物,鋅、鉛、銦、銀、銅等有價金屬回收率也大幅提高,真正實現了‘循環經濟’的意義。”
何煌輝介紹,今年株冶集團投資6.58億元的另一個循環經濟項目——直接煉鉛項目有3個工序也已開展單臺空載試運行。
2011年1月,株冶集團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科技部確定為全國第一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創建試點企業。2007年11月,株洲清水塘工業區被列入全國發展循環經濟第二批試點單位。
株冶集團是株洲的利稅大戶,也是名副其實的“耗能大戶”。改變傳統的工業企業發展模式必定經歷蛻變的陣痛,而“黑轉綠”的投入是否能給企業帶來實質性的效益?
據了解,“十一五”以來,株冶集團已投資近30億元,實施循環經濟項目建設。通過“鉛鋅聯合冶煉循環經濟產業模式”,株冶集團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85%,并將實現鉛、鋅兩大系統的廢水零排放,廢渣零堆放,二氧化硫煙氣全部制酸,廢氣達標減量排放。
大手筆的環保投入,獲得了超值回報
株冶集團安全環保部環保室主任何煌輝介紹,以直接浸出項目為例,用老技術煉鋅,工藝回收率大約是94%,而新的技術,可以達到96%,按每年產能25萬噸來計算,一年可以多提煉近5000萬元的鋅。同時,通過新技術還可以回收煙氣用于發電,株冶目前已配置裝機容量7700千瓦的發電設備,每年可實現經濟效益近1800萬元。
此外,公司改造過后的快速節能熔鋁爐,煤氣單耗下降50%以上,年節約煤氣約40萬立方米;改造后的煙化爐鼓風機高壓電動機,節電率可達35%,年節電145萬千瓦時;改造后的熔鉛鍋可實現節約煤氣40%。為了進一步削減廢水中重金屬的排放,含汞污酸生物制劑處理和膜處理工藝重金屬離子廢水兩個項目投運后,株冶工業用水復用率達到95%以上。
【聲音】
企業搬遷,污染不搬遷
“搬遷污染是一種犯罪。把污染放到另外一個地方又去污染,那不是犯罪嗎?我們要實施綠色搬遷,在搬遷過程中讓產業升級,讓產品更新換代。”
構建“兩型”環境,要圍繞“水清、堤固、路暢、景美”的目標,強力推進“一江四港”整治,重點抓好湘江綜合整治,加大清障清淤、截污治污、河道采砂整治力度,積極發展沿江生態林、景觀林,全面實現沿江企業污水達標排放。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