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頻道

      機器人時代的中國制造:讓變革發生

        科技的進步充滿了神奇,它的魅力在于人們不知道下一步將會發生什么,以及如何影響商業世界。

        正如機器人大潮的噴發。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尚未崛起的中國制造業基礎薄弱,加之一直坐擁低廉勞力成本的優勢,企業鮮有轉變生產方式的念頭,引進機器人生產無疑是一種奢望。當然,其中一個重要障礙,源于國內機器人起步較晚。

        但這種冷局面,很快被WTO后的狂潮所打破。2000年以后,隨著國際汽車巨頭紛至沓來,國內整個行業爆發性的增產擴能加速了對機器人的需求。與發達國家的情形類似,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直接帶動了機器人的快速增長,使得機器人迅速成為一種新興的科技力量,推動“中國制造”升級的步伐。

        誠如福耀集團副總裁白照華對《中外管理》解析企業對機器人需求的意識轉變:“產業的進步,企業實力的增強,勞動力成本的上漲,逼迫中國制造企業大量轉向機器人生產。福耀玻璃(7.26,0.10,1.40%)也是在這個節點上,開始陸續引進機器人。”

        機器人在全球制造業掀起變革的浪潮已經呈現多年,那么它給今天的“中國制造”帶來哪些產業上的深層啟迪?

        “中國制造”新引擎在何處?

        在國際上,汽車行業平均每萬名工人擁有500臺機器人,有的甚至上千臺,基本上每20人就有一臺機器人。而中國制造業的產值居世界第一,但是整個制造業使用機器人的數量,僅僅是世界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即使汽車行業也不過平均每萬名工人僅有50臺機器人。

        歷來,制造業的發展往往與國家自動化水平不無關聯。而衡量一個國家自動化水平的基準,正是機器人密度(見圖表)。

        一直以來,中國制造業基礎落后,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時時處處受制于人。“中國要想發展成為世界強國,高端制造業也得占有一席之地。”新松研究院院長徐方由衷地對《中外管理》說,“無論外因還是內因,發展機器人高端裝備都是必然的選擇。”

        其實已經是進行時。2011年8月,富士康向外界公布了“百萬機器人計劃”,并從今年開始將以日產千臺的速度制造30萬臺機器人,用于單調、危險性強的工作,提高企業的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預計三年內機器人的使用規模達100萬臺。此計劃一出,幾乎讓所有人感到震驚!

        “作為中國最大、工藝較先進的電子產品生產廠,富士康直至現在才開始工業機器人的研發與應用,其實算不上早。”深圳市機器人協會一位負責人對《中外管理》說。但畢竟,富士康已邁出了變革的重要一步。為了加快推進“機器人戰略”,富士康已經將機器人項目“試驗田”落戶到了晉城,并投入生產。

        將轉型押注在機器人身上的不止是富士康,實際上以珠三角為代表的制造業基地使用機器人代工的現象已日益普遍。

        站在2012年這個時間點上看,倒逼“中國制造”亟待升級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美國制造業回流的威脅。美國人經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反思,恍然意識到制造業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欲拿未來20年的時間搶回高端制造業,重構全球制造業的競爭格局,以挽救本國內產業“空心化”的危機。

        顯然,無論美國制造業回流能否最終實現,都應該讓中國制造企業警醒。

        機器人會搶人的飯碗嗎?

        “我們希望人不再被機器控制,而是人來控制機器,把單調重復的工作交給機器人,讓員工解放出來。”郭臺銘去年在宣布富士康“機器人戰略”時如是說。

        “機器人戰略”能否使富士康的“血汗工廠”形象得以改變,尚且無從判斷。但從長遠來看,這卻是富士康緩解人工成本壓力、平衡企業利潤的有效武器。正如深圳市機器人協會負責人所說:“富士康給蘋果公司代工iPhone等電子產品,所得利潤平均不到2%,在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的今天,這樣的利潤水平將越來越難以維持企業的發展。”將部分枯燥、惡劣的生產工序用機器人替換,對企業和員工自身都有利。

        可是,機器人來干活,人去做什么?

        在長城汽車[微博](19.25,0.03,0.16%)保定的生產車間,忙碌著一排排橙色的機器人,它們在生產線上負責焊接、搬運等生產工序。相比以前密集的人工操作,現在機器人的大量使用,給長城汽車帶來的不僅限于勞動力成本的節約,對工人技能的提升也頗為顯著。

        “沒有機器人的時候,我們無非就是電工;有了機器人以后,我們就轉移到了自動化上。因為現在自動化程度特別高,含金量比以前要高多了。”一名在焊裝車間工作多年的工程師對《中外管理》說,他現在主要負責機器人的操控、檢修和保養。與以前工作的辛苦程度不同,現在他更有自豪感,因為工作性質的轉變,對他自身也是一種提高。

        原先傳統意義上的產業工人,如今轉型為含金量更高的技術人員。這正是產業升級所迫切需求的。“隨著我的技能和經驗的積累,慢慢地我也成長為技術人員。對于車間肯定是技術人員在增加——這不是人的增加,而是技能的增加。”這名焊接工程師說。

        在組織內部,工人的這種職業轉換與成長,豈不是企業更樂意接受的嗎?

        我們曾經為此疑惑,事實上這是一種多慮——機器人的到來,并不會與人產生“飯碗”沖突。備受“管理百萬員工困擾”的郭臺銘也公開表態,機器人的投產使用,讓那些不喜歡枯燥勞作的“90后”員工,可以去學習操控和維護機器人,轉變為機器人工程師。換言之,機器人生產,將人力轉移到更高附加值的崗位上去。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最近一份研究報告進一步對此予以肯定:機器人替代人工,雖然損失了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崗位,但同時也會增加更多技術型、服務型崗位,長期來看更有利于提高勞動收入,促進社會發展。

        今后更加值得期待的是,如何將人口紅利變為頭腦紅利。用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的話說,“讓人更多地去做創造性的工作。”

        管理變革考驗什么?

        實際上,機器人生產,并非單純地替代人工。它給企業帶來的必然是管理變革的大考驗。

        對人的管理永遠是企業永恒的課題。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必須依托大量技術人才。而在當下的中國,結構性的人才短缺,導致企業對真正的“人才”求之不得。

        在機器人時代,將出現兩類技術人才的短缺:一是產業工人,并非以往傳統概念中毫無任何技能的工人,而是新型技術人才。比如在IT企業,產業工人就是大學生。二是機器人開發者,開發機器人的復雜性,往往需要更高端的技術人才。

        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無論如何都是一個長期的挑戰。國家從教育體制上當有所作為,企業對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更應該上升至人才戰略的重心。

        當然,大量運用機器人,“員工的數量減少,管理的復雜程度降低,更加便于管理。對企業而言可以簡化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白照華非常認同機器人使用帶來的管理成效。但與此同時,機器人生產,同樣帶來了新的技術管理問題。

        “由于現代工廠整個系統基本上是計算機化,信息的收集完全不需要通過人,而通過機械自動化即可對生產情況了如指掌。”徐方說,“有了機器人以后,就要求工廠實施數字化管理。原來的圖紙是打印在紙上,而現在都是存在電腦里,包括:產品的演示、產品的生產數據均如此,所有這些都呈現數字化的趨勢。而數字化將帶來一些軟件業的發展,其背后必然依托信息化的管理方式。”

        顯而易見的是,這將對企業的管理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戰——基于技術的管理升級是必須的。

        未來的生產模式會如何?

        “機器人可以促進先進制造業、高科技產業和傳統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以工業機器人技術為基礎,可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深圳市機器人協會負責人強調說。機器人替代人工,已經是生產力進步的印證,通過這種市場化的革新,推動企業進行生產要素的調整,更使企業的技術水平不斷升級。

        作為機器人主體,行業前景的明朗化,已在悄然吸引著大量企業魚貫而入。最好的印證便直接反映在機器人的銷量上。2011年,中國市場被稱為工業機器人增長的爆發年——這一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量達22577臺,較2010年實現了50.7%的增長。國際機器人巨頭庫卡在中國的機器人銷量甚至實現了三位數增長,而國內機器人后起之秀——新松機器人的銷售也增長了60%以上。

        可雖說機器人對制造業的影響力和推動力,已被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好。但在“中國制造”轉型的關口,它能否成為中國制造業的救星?

        無論是機器人的制造商還是使用者,都認為機器人并非“超人”,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工,以及無所不能。盡管它現在的穩定性及可靠性已慢慢趨向成熟。在徐方的觀念里,未來30年機器人完全代替人不太現實,如果時間更長,50年、100年后也許可以——但一切也未可知,因為技術的進步速度永遠在我們想象之外。

        短期來看,所有生產線上,部分崗位適于機器人去做,如重復性較高、危險性較大、枯燥乏味的工作;而如電子配件等精度較高、靈活性較強的工作,仍需人工操作。福耀集團副總裁白照華分析說:“中國制造業的特色,還不允許企業實現西方所謂的‘無人化生產’模式。”

        白照華認為,未來中國制造企業的生產模式應該是“人機”結合模式,即“人工機器”的模式。或許,這才是“中國制造”在機器人時代最務實的轉型方向。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老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沈樵| 骚片AV蜜桃精品一区| 秋霞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人妻天天爽夜夜爽一区二区| 自拍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夜爽爽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斩|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乱码一区内射人妻无码| 国产午夜三级一区二区三| 97av麻豆蜜桃一区二区| 日韩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内国外日产一区二区| 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免费| 国产精品被窝福利一区| 日韩毛片基地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盗摄一区二区在线| 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韩国女主播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应用| 91精品一区二区综合在线| 日本在线视频一区| 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精品日韩一区二区小说|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頻 | 色婷婷香蕉在线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