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監測總站大氣環境監測儀器已基本實現自動化
記者跟隨環境監測總站工作人員來到樓頂,只見十幾個帶“帽子”的“小煙囪”正在工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北京市以及監測總站的大氣環境監測儀器已基本實現自動化。這些“小煙囪”是大氣污染顆粒物自動采樣儀,它們抽取空氣,根據空氣中顆粒物的粒徑和重量不同,分別采集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或更大的總懸浮顆粒物,并將之富集在采樣膜上。
“我一上班,在看各種大氣自動監測儀器前,會先看一眼風向標。”環境監測總站的工作人員指了指矗立在眾多大氣顆粒物采樣器中的風向標。他無奈地告訴記者,在北京,只要風向標不動,“今天基本上是個污染天”!
從樓頂下行一層,記者來到顆粒物監測實驗室。實驗室里有十多臺根據石英微量振蕩天平法、β射線法或光散射法原理工作的大氣顆粒物監測儀器,每臺儀器上都有一根黑色的長管直通屋頂。環境保護部監測司司長羅毅告訴記者,每臺監測儀器都跟樓頂的一根“小煙囪”相連,這樣,不同原理的大氣監測儀都將定時自動采樣、計算大氣污染數據,還可相互比對。
“我們還會將這些數據與人工采樣、計算的數據比對,確保數據的準確性。”羅毅說。
從顆粒物監測實驗室再往下走,記者看到很多工作人員在電腦前忙碌。原來,來自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省會城市等共74個城市、496個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監測點位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臭氧、一氧化碳、PM2.5等實時監測數據都自動傳輸過來,匯總在這里,然后再計算出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等信息。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