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方面扶持智能制造的發展
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已成為未來全球制造業發展的趨勢,歐美國家將發展智能制造作為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核心內容,我國也將智能制造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和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的重要手段。
浙江省發展智能制造的做法和經驗值得研究和總結,對我國全面發展智能制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賽迪智庫裝備工業研究所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室副主任冷單曾經做過《浙江省發展智能制造經驗與啟示》的研究。近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冷單。
據了解,近年來,浙江省圍繞“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建設目標,重點實施“機器換人”戰略,計劃實施每年5000個機器換人項目,實現5000億元機器換人投資,并以加快推進政策環境再優化發展、產品智能化、機器換人、成套裝備示范應用、兩化深度融合、云服務市場化等重要舉措推動工業生產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轉變,將智能制造提升為省級戰略層面。截至2015年4月,浙江省重點企業裝備數控化率達35.7%,機器設備聯網率達28.3%,企業ERP普及率提高到57.7%,制造執行系統(MES)應用率擴大到25.8%。
冷單說,浙江省發展智能制造的主要做法有六個方面:加快推進政策環境再優化發展;加快推進產品智能化開發;加快推進實施“機器換人”專項行動;加快推進成套裝備示范應用;加快推進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推進云服務市場化等。
與此同時,浙江省發展智能制造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工業企業對移動互聯網認識不足;工業企業借助互聯網平臺營銷力度不夠;重硬件建設、輕軟件開發現象突出;生產過程智能化水平較低;新商業模式與傳統管理方式存在沖突;高端融合型人才缺乏;推進兩化融合的認證體系有待完善。
從浙江省發展智能制造的經驗出發,賽迪智庫裝備工業研究所的研究提出了我國加快發展智能制造的對策建議,這些建議主要包括:
第一,加快技術研發與產品推廣,促進軟硬件協調發展。
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通過加速整合等方式,集聚科研人才和科研力量,對自主可控軟件產品的關鍵共性技術進行研究和重點突破,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大力推進國產軟件產品應用。打破國外產品優于國內產品的思維定勢,結合智能制造的重點領域,深度挖掘國產芯片的應用潛能,鼓勵使用國產軟件產品,并通過政策扶持擴大其在制造企業智能化發展過程中的應用。建立軟硬件制造商互動協調機制。長期以來,我國的硬件發展片面注重工藝方面趕超國外企業,建議政府倡導我國芯片制造商、操作系統制造商、應用軟件制造商等各產業主體間建立長期有效的互動協調機制。
第二,加速全方位深度融合,提升生產過程智能化水平。
加速自動化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通過對制造裝備(生產線)和生產流程進行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裝備的技術和信息化含量。加速客戶需求與產品全生命周期過程的深度融合。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跟蹤服務,幫助裝備制造企業實現在線實時監測、遠程故障診斷、工控系統安全監控、網上支付結算等增值服務。加速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深度融合。鼓勵大中型傳統裝備制造企業通過資產聯營、兼并、收購、參股、控股等方式,快速吸收和引進國外先進的智能制造技術、智能裝備及全新制造模式,提升國際競爭力。
第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拓寬企業投融資渠道。
加強政府財政資金引導。對初創期的智能制造裝備中小企業,可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通過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重點采取引導基金、母子基金等模式;對處于發展壯大期的智能制造裝備中小企業,采取由政府投入部分引導資金,按市場化運作建立產業投資基金的模式,強化創新項目與創新資本的對接。
國家應盡快出臺相關指導意見,指導各地政府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充分釋放從創意設計到生產制造的巨大創造潛能。引導和吸引民間資本,投向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等重點領域。
第四,發揮移動互聯網平臺作用,創新制造、管理、服務模式。
推進工業物聯網廣泛應用。借鑒浙江省發展“千企機器聯網工程”,每年在不同省?選擇一定數量傳統制造企業,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平臺推廣應用連續生產、聯網協同、智能管控的制造模式。要打破傳統管理方式局限。將電子商務、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智慧物流等移動互聯網思維融入傳統的管理模式,以網絡設計為源頭,實現生產要素根據信息資源動態配置及生產模式異質化定制。
要加快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云服務中心。目前,國內很多電信企業、互聯網企業的信息化云服務產品都已相對成熟,部分已具備國際前沿水平,可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智能制造產品提供有效的推廣服務平臺,應引導企業之間進行深度交流與融合,為裝備制造尤其是智能制造領域的中小企業加速兩化融合和轉型升級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撐服務。
第五,培育和引進融合型人才,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要培育本土制造業技能人才。從制造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入手,實施制造業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壯大緊缺專業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優化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大型制造企業、省屬院校與社會資本聯合創辦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引進省外高校院所落地設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
建議重點實施國外智力引進工程。通過持股、技術入股、高薪、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等政策措施,積極對接發達國家重點產業園區,對于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所需引進的技能人才給予適當補貼,持續不斷進行高層次人才和國外智力的引進工作,為智能制造長遠發展儲備后備力量。
第六,鼓勵和扶持大眾創業,完善產業發展環境。
在全國范圍內鼓勵高端人才和項目團隊進行創業發展,各級財政按一定比例給予風險投資基金扶持,為智能制造裝備領域內的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實施智能制造產業重點領域創新創業“彈射計劃”,在一些重點省份建設一批“智能制造產業彈射中心”,選擇一批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科技成果進行轉化孵化。對利用互聯網開展服務型制造、制造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業企業,通過綜合性創新創業平臺、眾創空間等方式給予支持,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