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再制造產業突破加速實現產業循環
機床再制造是實現工業循環經濟的重要舉措,我國在機床、內燃機等領域的再制造都已制定相關法規,正在積極推進之中。不過,中國制造整體實現再制造產業鏈條,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再制造是實現工業循環經濟的重要舉措,早在2005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發展再制造,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將再制造作為重點領域。2009年1月實施的《循環經濟促進法》將再制造納入法制化軌道。
按照2010年5月底工信部、發改委等11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中的定義:再制造是指將廢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進行專業化修復的批量化生產過程,再制造產品能達到與原有新品相同的質量和性能。再制造是循環經濟再利用的高級形式。
據統計,目前全球再制造產值已超過1000億美元,75%來自美國,其中汽車和工程機械再制造占到2/3以上。而在在我國,再制造業剛剛起步不久,尚未大規模展開,市場提升空間巨大。有關專家預測,未來中國再制造產業規模將達到每年100億美元。
那么,作為一項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機床再制造應該從哪些方面作為突破點?專家認為需要從以下四方面著手進行:
一是研究再制造質量控制的科學基礎。壽命評估是再制造質量控制的核心研究內容,建立準確的再制造壽命預測模型,需要深入研究探索以產品全壽命周期理論、廢舊零件和再制造零件的壽命評估預測理論等為代表的再制造基礎理論,以揭示產品壽命演變規律的科學本質。
二是創新再制造成形加工的關鍵技術,研發用于再制造的先進表面工程技術群,使再制造零件表面涂層的強度更高、壽命更長,確保再制造產品的質量不低于或超過新品。截至目前,我國科學家已成功開發納米表面工程技術和自動化表面工程技術,未來除對它們進行進一步完善外,還需研發生物表面工程技術等新的方向。
三是制定和規范標準體系。徐濱士表示,我國再制造起步較晚,再制造企業的技術積累少,缺乏相關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再制造的廣泛應用。因此,應盡快建立系統、完善的再制造工藝技術、質量檢測等標準以推動再制造走向規范化的標準體系。
四是加強國內外機床再制造產業的交叉融合。徐濱士提出,我國要借鑒國外再制造逆向物流與信息化管理手段,完善國內再制造流通管理;發展中國自主創新的表面工程與修復技術,加強再制造工藝手段的應用;探索加強中國自主創新的再制造質量控制方法與標準交叉融合。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