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西門子工廠 抓住了工業4.0的核心
任何數字服務都必須倚賴一個強大的技術平臺。平臺的搭建是企業走向“工業4.0”的基礎和核心競爭力,也是中國企業尋求突破的當務之急。
三年前,德國政府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首次提出的“工業4.0”戰略,不僅迅速成為該國的一張新標簽,而且在世界各地激發了廣泛的探討和實踐熱情。美國不甘人后,以通用電氣(GE)為代表的企業開始在全球推廣“工業互聯網”。前,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轉型的中國,亦從頂層設計層面推出“中國制造2025”。一場針對工業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戰爭”開始打響。
“工業4.0”被解讀為繼蒸汽技術、電力技術、信息技術革命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它描繪的是這樣一幅“藍圖”:在未來工廠中,人類、工件和生產設備將彼此通信,生產線將實現全面網絡化并自主控制生產過程,不僅顯著縮短研發周期、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減少資源使用,使經濟效益最大化,更核心的是從大規模批量生產,轉向對個性化需求的滿足。
比照上述標準,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認為,全球在“工業4.0”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企業是西門子(SIEMENS)和GE。左世全是工信部“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參與者之一,而該項目正是《中國制造2025》的前身。
不過,“盡管GE從物聯網角度切入,主攻智能服務,符合廣義的‘智能制造’概念,但西門子更偏重工廠生產方式的變革,抓住了‘工業4.0’的核心。”5月3 日,左世全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稱,目前在控制系統和工廠生產解決方案上更占優勢的西門子,更接近“工業4.0”的要求。
作為“德國制造”的代名詞,西門子得益于德國政府的主推,在智能制造領域先試先行。這家擁有近170年歷史的工業企業,正在進行“由硬到軟”的轉變。
不同于以往單純依靠電氣工程技術,西門子已將信息技術作為業務主驅動。其瞄準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集成了目前全球先進的生產管理系統,以及生產過程軟件套件和各類硬件。如西門子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軟件、工業設計軟件(Comos)、全集成自動化工程軟件(TIA)、過程控制系統 SIMATICPCS7和仿真軟件Simit等等。
盡管西門子曾表示,其將在2030年才能真正步入“工業4.0”,但對于仍在摸索初期的中國企業,依然值得借鑒。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