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華為與代工型富士康并不一樣
近一段時間以來,圍繞華為會不會從深圳搬走以及富士康將在印度投資辦廠、吸納100萬人就業的新聞,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輿論也將兩者緊緊“綁”在一起,認為中國的投資環境正在使制造業撤離。最新消息是,中興通訊也已經將生產基地遷至河源。雖然這些都與制造業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有關,但是,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真的已經到了被制造業拋棄的地步,華為與富士康的“搬離”傳聞,是否都僅僅是因為制造業成本過高、利潤恐慌造成的呢?顯然,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創新型的華為與代工型的富士康,搬離也好,不搬離也罷,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的。
戰略布局下的華為搬遷和成本考量下的富士康撤離
華為從深圳搬離的消息傳出后,華為很快就進行了正面回應,認為這是華為十多年前就開始的一項戰略布局,華為并沒有將總部搬離深圳的打算,所搬部分主要是生產,亦即將生產基地搬遷到了東莞。這也意味著,研發和調度等核心領域仍在深圳,深圳提供的是如何為華為增強核心競爭力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隨著華為技術研究和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特別是核心技術成果的增多,華為生產基地向外拓展、向外遷移的步伐也會更快,甚至不排除把生產基地建到國外去的可能。尤其注意的是,一旦華為在技術研發、創新方面形成了獨立體系,華為可能還會采用蘋果等企業的做法,將相關的生產和加工業務,完全從企業剝離出去,委托外部企業進行加工代理,而不是華為自己的企業來生產和組裝等。這顯然也是社會分工專業水平提高的表現。
而富士康恰恰扮演了代加工廠的角色,其給蘋果等跨國公司的代加工,構成了企業的主要產業鏈。蘋果等企業過得好,富士康也就過得好,蘋果等企業日子不好過了,富士康的日子也就不好過。也就是說,富士康是看著蘋果等企業的臉色過日子的。所不同的是,富士康不是在一棵樹上吊死,而是為很多企業進行代加工。因此,業務還算比較穩定。
富士康之所以能夠比較好地生存下來,并將企業越做越大,除了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之外,加工成本低廉是富士康最需要考慮的問題。在哪投資、投多少、怎么投,關鍵不在城市大小、不分什么國家、什么地區,而在運行成本、生產成本、勞動力成本等的高低。哪里生產成本低、運行環境好,就搬遷到哪里。反之,就要撤離。技術、管理等只是富士康成功的一個方面,能否賺錢、賺多少錢才是富士康關注的焦點,也是富士康能否留住的關鍵。富士康規劃到印度辦廠,看中的當然是印度的低生產成本。只是,印度的政治環境是否適應富士康,這就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是發展重點
在經濟總量大幅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大幅增強、物質財富日益豐富的大背景下,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經營成本提高、環境成本提升的大背景下,制造企業成本上升是必然的,也是必須做好充分思想準備的。切不要寄希望于再有太多的勞動力紅利。今后勞動力紅利的重點,應當是在技術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的情況下,而不是人為壓制勞動者報酬。
華為所以將生產基地搬離深圳,一方面是深圳生產生活成本上升、生產領域利潤水平下降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是深圳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需要。如果深圳仍然圍繞各種生產基地而規劃,顯然是不可能轉型為以服務業、金融業為主的城市的。也只有讓華為等企業的生產基地搬離深圳,把研發機構、技術中心、管理和調度中心、數據中心等放在深圳,深圳才會真正轉型成服務業和金融業中心。而生產基地則可以依據各地的實際需要,也依據華為等企業的轉型升級需要,放到外地甚至國外。而一旦華為的研發能力能夠上升到獨一無二或者遙遙領先的地位,也不排除把生產制造環節全部實行外包的格局,使華為成為設計商、管理商、品牌提供商、大數據中心,而像富士康這樣的企業則會成為華為的配套機構、配套企業、配套商。
按照富士康目前的加工能力、盈利水平以及大陸生產成本的實際,富士康向印度等國家搬離是必然的。但是,也不可能全部撤離大陸。隨著華為等大陸企業的快速成長,并逐步向設計商、品牌提供商等的轉型,富士康是需要從華為等企業身上賺錢的,是希望成為華為等企業的代工商的。華為和富士康近段時間以來都被“搬離”二字困擾著,但兩者并不一樣。華為是轉型中出現的問題,是因為沒有溝通好,而富士康則完全是在生產生活成本逐步上升、盈利水平下降的情況下,被迫做出的選擇。
中國企業需要創新精神才能有所作為
從這兩個案例中不難看出,中國經濟轉型面臨的壓力是比較大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化解的矛盾也是比較多的。中國企業如果不確立創新精神,不多一些華為因子和華為元素,日子將越來越難過。而無論是深圳還是東莞,面對華為轉型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也不能單一地以華為要“跑”就事論事,而必須上升到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高度,認真看待華為搬離深圳和富士康搬離大陸。生產和消費、消費和生產之間,也正面臨著如何協調、如何有序推進的問題。
對一直高度重視和強調技術創新的華為來說,搬離深圳的可能性極小。因為,只有深圳能夠為華為的技術創新提供更好的服務、產生更大的動力和壓力。到了其他地方,就有可能使深圳的內在動力消失,最終導致生命越來越脆弱。而生產基地和制造基地,則必須從深圳搬離,甚至從華為身上剝離,交給富士康那樣的企業。華為只有成為蘋果那樣的企業,其市場的生命力才會越來越強,對富士康等代工企業的約束力和影響力才會更強。
對深圳來說,切不要以為華為會跑。華為不會跑,也不可能跑。前提是,深圳必須做好自己,其中,讓深圳永遠充滿活力,充滿創新氛圍,充滿自信和希望,華為才不會“跑”。否則,也很難說。而富士康如果想跑,就讓他跑吧。資本是逐利的,大陸的利潤沒有印度高,就把企業搬到印度去,這也很正常。只是,如果有一天再回來,就不會再那么容易了。那時候的大陸企業、特別是大陸的代工企業,實力將會越過富士康。更何況,有華為這樣的企業做表率,有自主創新的要求做支撐,一大批新華為會誕生的。這才是中國制造業的真正希望。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