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斌:發展中國智能制造可從三方面首手
智能制造對工業來講是最關鍵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造工業企業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從自動化做起,通過數控機床建設智能產線、打造智能工廠、構建智能生態。
在4月18日機工智庫2017春季成果發布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院長王文斌表示,即將到來的新一輪工業革命要重點解決好工業生產與工業消費之間的矛盾。
他表示,通過新型通訊技術、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及最新管理技術的運用,顯著地提高產品功能的個性化、產品質量的可靠性、產品生產和服務的效率并降低產品生產的成本,以重新啟動消費,使生產與消費重新協調發展。
王文斌認為,智能制造對工業來講是最關鍵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行業供給方式、生產方式、運營方式的一次戰略性調整,制造工業企業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從自動化做起,從梳理企業內部的知識資產做起,推動智能制造起步。
王文斌表示,歷次工業革命的發生,既有技術和管理進步的推動,更是工業生產改進的需要和牽引。生產與消費的協調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矛盾運動的軌跡是:經過一個時期的發展后,生產超越了消費而陷入困境,其后生產通過改進后重新啟動消費、重新與消費協調發展,周而往復。
他認為,上世紀70年代,全球工業生產過剩已經出現,只是由于經濟全球化利用了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和市場,才勉強運行至今。目前,全球性的工業生產過剩、消費不足已到了不改進工業生產不能再前進的程度。
王文斌表示,工業生產與工業消費的協調發展主要涉及四大要素,即產品的功能、產品的質量、產品的成本、產品的生產效率。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基于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成果,通過改變工業生產方式,使工業生產的四大要素得到改進和進步。
對于新一輪工業革命,王文斌認為,應通過新型通訊技術、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及最新管理技術的運用,在企業,包括虛擬的企業建立起基于互聯網、傳感器、工業軟件、信息交互和服務平臺的大批量定制生產方式,顯著地提高產品功能的個性化、產品質量的可靠性、產品生產和服務的效率及降低產品生產的成本,以重新啟動消費,與消費重新協調發展。
他表示,智能制造對工業來講是最關鍵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行業供給方式、生產方式、運營方式的一次戰略性調整。發展智能制造需要經歷運用智能產品、建設智能產線、打造智能工廠、構建智能生態等階段。
工業企業在發展智能制造時該如何起步?
王文斌認為,首先要從充分利用互聯網做起,這可以建設企業的信息流為發展智能制造創造條件,更可以通過破除信息屏障快速獲得收益。
其次,要從工業3.0的自動化做起,這可以建設企業的數據流為發展智能制造創造條件,更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再次,要從梳理企業內部的知識資產做起,梳理知識資產可以建設企業的知識流為發展智能制造創造條件,可以更好地發揮知識資產的價值。
“企業的智能制造要實現數據互聯互通、信息互聯互通、知識互聯互通及“三流”互聯互通,自動化只要做到產線和車間數據互聯互通就可以了,但要實現企業智能制造非“三流”互聯互通不可。”王文斌說。
王文斌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發展智能制造的情況更為復雜。首先是工業企業的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還處在機械化、電氣化層面,達到自動化的還不多。其次是現在企業使用的工業軟件和接口標準不一致,數據難以同步。再次是工業軟件發展還很初級。
此外王文斌認為,中國智能制造在“頂天立地”的建設還有很大差距。
所謂“頂天”即指導智能制造發展的頂層參考體系框架的設計和建設,這方面并沒有基于同一標準的頂層參考體系框架,中國工業發展智能制造不能形成完整、有機的體系,難免又“九龍治水”形不成合力。
所謂“立地”是指支撐智能制造發展的信息物理系統的設計和建設,這方面沒有基于統一標準的底層信息物理系統,因此我國工業發展智能制造不僅打不破企業間的信息屏障,企業內部的“三流”也難以連通和互聯互通。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