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設計要堅持“三最”原則—訪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
近年來,隨著節能環保意識的增強和能源短缺的壓力,“綠色建筑”、“節能建筑”成為當前最熱的關鍵詞,以致于有這樣的說法:不管黑貓白貓,抓住“綠色”就是好貓。因此,在綠色建筑設計中,如何正確理解“綠色”概念,如何全面體現綠色建筑的內涵和本質、建造名副其實的綠色建筑,成為一個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葉耀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綠色建筑設計要遵循什么原則非常重要,必須搞清楚。他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將綠色建筑設計的內在要求歸納為“三最”原則。
資源利用效率最高
綠色建筑設計的資源利用效率最高原則,指的是對各種建筑用的資源,包括土地、能源、水、各種建筑材料等等,都要高效率地利用。葉耀先解釋說,之所以提“高效率地利用”而不說“節約”,是因為“節約”容易產生誤解。比如,一提要節地,有的地方就蓋高樓,提高容積率,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節約土地。所以,在土地利用問題上,提“合理用地”比較恰當,“合理用地”就是高效率利用土地。有一定規模的城市,土地利用必然是高效的。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說過,250萬人集中于倫敦,使每個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指的就是城市的規模效應。根據調查,目前我國城市人均用地為101.2平方米,鎮的人均用地則為142.6平方米,城鎮人均用地為133平方米,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發達國家城市人均建設用地82.4平方米,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均建設用地83.3平方米,美國紐約人均用地才112.5平方米,都低于我國水平。我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是不爭的事實,有數據表明,我國目前城市土地大約有4%~5%處于閑置狀態,40%左右被低效利用,若按低效利用相當于1/4閑置來推算,空閑土地要占15%。
葉耀先還以節能為例來闡述他的觀點。他說,現在說的住宅節能百分之多少,是同上個世紀80年代設計的住宅相比較而言的。有的地方說,他們已經達到節能50%,要向節能65%目標邁進。說住宅節能,就應當由計量能耗的儀表來測定,看過去單位面積耗用多少能源,現在單位面積耗用多少能源,兩個一比較,就知道節約了多少能源。上個世紀80年代設計的住宅耗能是多少,過去沒有測量過,現在新建的住宅耗能是多少,似乎也還沒有測量,耗能都不清楚,就說節能百分之多少,恐怕是站不住腳的。
有資料表明,每百萬美元GDP能耗,世界平均是274噸標油,中國是913噸,是世界平均的3倍;日本是95.9噸,中國是日本的9倍多。這充分說明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因此葉耀先認為,單純講節能還不行,講高效利用能源才比較全面。事實上,我國人均能源消耗是比較低的,1998年為0.97噸標準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僅僅是發達國家的1/7,貧困山區人均能源消耗更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7%。所以只講節約能源,不講高效率利用資源,是不能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的。
葉耀先說,評價資源是否高效利用的一個最科學的方法,是對建筑作全壽命成本效益分析,就是看房屋“從生到死”的全壽命期間所花去的費用,所耗用的資源和對環境的影響。綠色建筑的建設成本,一般要比傳統建筑高,但在全壽命期間所支付的費用、所耗用的資源和對環境的影響,要比傳統建筑低。建筑全壽命期間究竟要支付多少費用,要耗用多少資源,對環境有多大的影響,沒有做這種分析,就說自己的建筑是綠色建筑,在學理上是難以說得通的。
對環境影響最小
葉耀先說,綠色建筑要對環境影響最小,這是綠色建筑極其重要的一個原則。這就是說,我們蓋房子要盡可能地保護環境,使環境不要因為建設而遭到破壞。他舉了個例子,十幾年前,他到南方某市正在興建中的機場調研,當地的領導很自豪地講,為興建這個機場,近幾年他們挖了多少個山頭、填了多少個水塘。事實上,有山頭和水塘不是很好嗎,為什么要挖、要填呢?對環境影響最小,首要的是保護原生地形地貌,盡可能地把每一棵樹都保留下來。如果建設場地有山頭,有水塘,懂得綠色建筑的建筑師會精心規劃,把山頭和水塘融入到建設項目之中,而不是去挖山頭、填水塘。葉耀先認為,對環境影響最小,除了要保護原生地形地貌以外,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防止建設對空氣、水和土壤的污染。現在提倡用可再生能源,實際上用可再生能源是擴大能源,是為了保護環境,少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和風能等等。太陽能有用來產生熱水的,也有用來發電的。太陽能是清潔能源,不破壞環境。但是,生產光伏電池要消耗能源,要破壞環境,得失如何,還應當作細致分析。風能利用比較麻煩,成本不容易收回。
二是盡量采用當地材料。這也是對環境影響最小的一項措施,因為這樣可以減少運輸對環境的影響,而且可以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2006年6月開始實施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規定,對于住宅和公共建筑,施工現場500公里以內生產的建筑材料重量應分別占建筑材料總重量的70%和60%,就是盡量采用當地材料的具體體現。前幾年,某地新建一個飛機場,所有的材料都是進口的,這是同綠色建筑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馳的。
三是利用再生建筑材料。綠色建筑要求在設計階段就要考慮設計的房子將來拆除的時候,拆下來的材料往哪里去。去處無非有三個:第一個是回收再利用,第二個是回歸大自然,第三個是堆在那里,占用土地,破壞環境。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是保護環境的重要方面。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規定,在建筑設計選材時,要考慮材料的可循環使用,使用重量應占所用建筑材料總重量的10%以上,就是鼓勵利用再生建筑材料。
四是要盡可能利用既有建筑,提高建筑壽命。現在,許多農村到處蓋新房子。過去幾代人蓋一次房,現在一代人蓋幾次房,其原因主要是規劃設計不符合使用要求和講排場。蓋新房就要拆舊房,現在大拆大建成了我國城鄉一道讓人揪心的風景。一個城市,如果把老建筑都拆了,就失去記憶,癡呆了。現在我國設計規范規定的房屋使用壽命太短,才30~50年。現在為了節能,外墻外保溫盛行,據說壽命是25年,但沒有看到論據,就算是25年,25年就給房子換新襖,是綠色建筑嗎?
對生物種群最好
葉耀先說,對生物種群最好指的是對人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健康最為有利,是綠色建筑的重要特征。生態系統是動態平衡系統,是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A.G.Tansley首先提出來的。生態系統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生物群落,包括一定種類相互依存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另一類是非生物,構成生物群落的生存物理環境。凡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構成的生存物理環境的地方,都可以說是生態系統。
葉耀先認為,通常我們說“以人為核心”,是正確的,但同時不要忘了其他生物。如果光是對人有利,對其他生物不利,那人也不可能生活得很好。
我們在建設的時候,要把人安排得好,使人舒適、健康、愉快,也要考慮到給其他生物留有好的安身之地。日本大阪煤氣公司的實驗住宅就是這樣的綠色建筑,建在鬧市區,是一棟6層樓的住宅。這棟住宅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高效利用能源;二是推進與自然和諧的生活方式;三是廢棄物的再利用。房屋的各層走道、陽臺和屋頂都有綠化,整個房子遠看就像一棵大樹。建成后,有22種鳥來棲息過,有5種鳥留在這里,底層的水池里也來了許多昆蟲,人和其他生物相處得非常和諧。
葉耀先最后說,希望綠色建筑設計的“三最”原則能成為大家的共識,能體現在綠色建筑設計中,共同推進綠色建筑在我國的健康發展。
資源利用效率最高
綠色建筑設計的資源利用效率最高原則,指的是對各種建筑用的資源,包括土地、能源、水、各種建筑材料等等,都要高效率地利用。葉耀先解釋說,之所以提“高效率地利用”而不說“節約”,是因為“節約”容易產生誤解。比如,一提要節地,有的地方就蓋高樓,提高容積率,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節約土地。所以,在土地利用問題上,提“合理用地”比較恰當,“合理用地”就是高效率利用土地。有一定規模的城市,土地利用必然是高效的。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說過,250萬人集中于倫敦,使每個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指的就是城市的規模效應。根據調查,目前我國城市人均用地為101.2平方米,鎮的人均用地則為142.6平方米,城鎮人均用地為133平方米,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發達國家城市人均建設用地82.4平方米,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均建設用地83.3平方米,美國紐約人均用地才112.5平方米,都低于我國水平。我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是不爭的事實,有數據表明,我國目前城市土地大約有4%~5%處于閑置狀態,40%左右被低效利用,若按低效利用相當于1/4閑置來推算,空閑土地要占15%。
葉耀先還以節能為例來闡述他的觀點。他說,現在說的住宅節能百分之多少,是同上個世紀80年代設計的住宅相比較而言的。有的地方說,他們已經達到節能50%,要向節能65%目標邁進。說住宅節能,就應當由計量能耗的儀表來測定,看過去單位面積耗用多少能源,現在單位面積耗用多少能源,兩個一比較,就知道節約了多少能源。上個世紀80年代設計的住宅耗能是多少,過去沒有測量過,現在新建的住宅耗能是多少,似乎也還沒有測量,耗能都不清楚,就說節能百分之多少,恐怕是站不住腳的。
有資料表明,每百萬美元GDP能耗,世界平均是274噸標油,中國是913噸,是世界平均的3倍;日本是95.9噸,中國是日本的9倍多。這充分說明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因此葉耀先認為,單純講節能還不行,講高效利用能源才比較全面。事實上,我國人均能源消耗是比較低的,1998年為0.97噸標準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僅僅是發達國家的1/7,貧困山區人均能源消耗更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7%。所以只講節約能源,不講高效率利用資源,是不能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的。
葉耀先說,評價資源是否高效利用的一個最科學的方法,是對建筑作全壽命成本效益分析,就是看房屋“從生到死”的全壽命期間所花去的費用,所耗用的資源和對環境的影響。綠色建筑的建設成本,一般要比傳統建筑高,但在全壽命期間所支付的費用、所耗用的資源和對環境的影響,要比傳統建筑低。建筑全壽命期間究竟要支付多少費用,要耗用多少資源,對環境有多大的影響,沒有做這種分析,就說自己的建筑是綠色建筑,在學理上是難以說得通的。
對環境影響最小
葉耀先說,綠色建筑要對環境影響最小,這是綠色建筑極其重要的一個原則。這就是說,我們蓋房子要盡可能地保護環境,使環境不要因為建設而遭到破壞。他舉了個例子,十幾年前,他到南方某市正在興建中的機場調研,當地的領導很自豪地講,為興建這個機場,近幾年他們挖了多少個山頭、填了多少個水塘。事實上,有山頭和水塘不是很好嗎,為什么要挖、要填呢?對環境影響最小,首要的是保護原生地形地貌,盡可能地把每一棵樹都保留下來。如果建設場地有山頭,有水塘,懂得綠色建筑的建筑師會精心規劃,把山頭和水塘融入到建設項目之中,而不是去挖山頭、填水塘。葉耀先認為,對環境影響最小,除了要保護原生地形地貌以外,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防止建設對空氣、水和土壤的污染。現在提倡用可再生能源,實際上用可再生能源是擴大能源,是為了保護環境,少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和風能等等。太陽能有用來產生熱水的,也有用來發電的。太陽能是清潔能源,不破壞環境。但是,生產光伏電池要消耗能源,要破壞環境,得失如何,還應當作細致分析。風能利用比較麻煩,成本不容易收回。
二是盡量采用當地材料。這也是對環境影響最小的一項措施,因為這樣可以減少運輸對環境的影響,而且可以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2006年6月開始實施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規定,對于住宅和公共建筑,施工現場500公里以內生產的建筑材料重量應分別占建筑材料總重量的70%和60%,就是盡量采用當地材料的具體體現。前幾年,某地新建一個飛機場,所有的材料都是進口的,這是同綠色建筑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馳的。
三是利用再生建筑材料。綠色建筑要求在設計階段就要考慮設計的房子將來拆除的時候,拆下來的材料往哪里去。去處無非有三個:第一個是回收再利用,第二個是回歸大自然,第三個是堆在那里,占用土地,破壞環境。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是保護環境的重要方面。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規定,在建筑設計選材時,要考慮材料的可循環使用,使用重量應占所用建筑材料總重量的10%以上,就是鼓勵利用再生建筑材料。
四是要盡可能利用既有建筑,提高建筑壽命。現在,許多農村到處蓋新房子。過去幾代人蓋一次房,現在一代人蓋幾次房,其原因主要是規劃設計不符合使用要求和講排場。蓋新房就要拆舊房,現在大拆大建成了我國城鄉一道讓人揪心的風景。一個城市,如果把老建筑都拆了,就失去記憶,癡呆了。現在我國設計規范規定的房屋使用壽命太短,才30~50年。現在為了節能,外墻外保溫盛行,據說壽命是25年,但沒有看到論據,就算是25年,25年就給房子換新襖,是綠色建筑嗎?
對生物種群最好
葉耀先說,對生物種群最好指的是對人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健康最為有利,是綠色建筑的重要特征。生態系統是動態平衡系統,是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A.G.Tansley首先提出來的。生態系統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生物群落,包括一定種類相互依存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另一類是非生物,構成生物群落的生存物理環境。凡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構成的生存物理環境的地方,都可以說是生態系統。
葉耀先認為,通常我們說“以人為核心”,是正確的,但同時不要忘了其他生物。如果光是對人有利,對其他生物不利,那人也不可能生活得很好。
我們在建設的時候,要把人安排得好,使人舒適、健康、愉快,也要考慮到給其他生物留有好的安身之地。日本大阪煤氣公司的實驗住宅就是這樣的綠色建筑,建在鬧市區,是一棟6層樓的住宅。這棟住宅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高效利用能源;二是推進與自然和諧的生活方式;三是廢棄物的再利用。房屋的各層走道、陽臺和屋頂都有綠化,整個房子遠看就像一棵大樹。建成后,有22種鳥來棲息過,有5種鳥留在這里,底層的水池里也來了許多昆蟲,人和其他生物相處得非常和諧。
葉耀先最后說,希望綠色建筑設計的“三最”原則能成為大家的共識,能體現在綠色建筑設計中,共同推進綠色建筑在我國的健康發展。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