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不讓須眉女電氣自動化技術專家—潘曉紅
五菱女人潘曉紅,有個很嫵媚的名字,作為一名電氣工程師,她卻過著和男人一樣簡單、樸素的生活。4月28日,記者在柳州五菱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的車間見到她,中等的身材,圓臉戴眼鏡,額邊有些許的劉海,簡單地扎著一個馬尾。這個女人在五菱公司可不簡單,她是五菱公司唯一的女電氣自動化技術專家。
“我基本上不燙頭發,成天帶著安全帽,發型變得不那么重要。我很少逛街,總感覺時間不夠用,更別說上美容院之類的了。可是,我比較在意自己用的護膚品,基本上都是叫親戚從香港那邊帶過來的,你看看我的皮膚保養得還不錯吧?”
“我星期六星期天都處于隨時待命的狀態,去年年休11天沒有休完,就又回來上班了。我兒子今年12歲了,小時候基本上都是我爸爸在管,現在是我愛人在照顧他。”潘曉紅告訴記者,唱歌、逛街、做美容這種普通女人的生活項目,離她很遙遠。她的日程表里排滿了工作,因為她所在的五菱公司設備運行部,負責單位所有設備的運行、管理、改造、修理。
設備總有“頭疼腦熱”生病的時候,潘曉紅作為主管設備的工程師,就要隨叫隨到排除“病情”。生產線是24小時“三班倒”,不管是寒冬深夜,還是狂風暴雨,一接到設備故障維修電話,她一定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為了方便工作,她一直住在公司的家屬區,她經常一接到電話就走,家人常跟她開玩笑:“那些設備就聽你的?別人修不好嗎?”
原來潘曉紅的活兒還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找人接手的,用她自己的話說:“公司的設備到了我手上就是最后一關了,如果我修不了,就要花錢買新的啦。”電氣自動化設備涉及的知識面廣,不僅要熟悉本專業的知識,還要了解計算機、數字控制、電子產品等方面的知識。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新技術層出不窮,一般五年時間專業知識就更新一輪。為了能保持專業知識不“脫軌”,跟得上技術更新的步伐,業余時間潘曉紅也沒閑著。她抓緊時間進行專業學習,在工作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她會記下來查資料找解決辦法。
這般長年累月的刻苦鉆研,她保持著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憑借多年的經驗積累和勤奮工作,她練就了一套迅速排除加工中心、數控車床、PLC控制專機,先進工藝的裝配流水線等高精設備常見故障的過硬本領。現場目視法、能量鎖定法、設備PPM法等等,這一系列都是潘曉紅摸索出來的為設備“治病”的辦法,并配套制定了相關的管理制度和學習培訓平臺。2011年,五菱公司的設備故障維修工時比上一年度下降了20%。2012年春節,潘曉紅所在的維修團隊正常放假,她10多年來第一次無憂無慮陪家人過了一個團圓年。
4月28日,記者隨著潘曉紅來到車間,工人們在萬能升降銑床上,輕松自如地按下按鈕,銑床上時不時濺出火花,不一會兒,打磨好的零件,整整齊齊地“出爐”。潘曉紅向記者示范了原來改造之前的銑床操作方式:低頭彎腰,左手操作手柄,右手按著按鈕,眼睛盯著機器,一不小心就被花星濺到,灼傷皮膚。“原來的操作方式,工作辛苦效率低,而且不適宜現代化生產的需求,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決心一定要進行自動化改造。”潘曉紅設計的“轉向節臥式銑床自動化改造”項目,實現了一人開雙機,提高了勞動效率,節約成本約10萬元。
車間的梁段長告訴記者,在改造之前的銑床操作,需要工人機械化地重復大量動作,完全是手動操作。一天下來手疼、腰疼、脖子疼。在潘曉紅設計的銑床自動化改造項目實施之前,他所在的工段人員流動很快,很多人挨不了銑床操作的辛苦,干一陣子就走了。去年年末,他的工段經常缺人,今年銑床自動化改造之后,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整整一倍,生產環境改善了,安全隱患也消除了,流水線上的工人也能安心工作了。
“我負責著廠里的低壓配電和空壓機管理,這些設備如果一停,生產線就得停,就會給公司造成很大的損失。”作為一名電氣工程師,為了把手中的電氣設備用好、管好,最大程度地發揮它們的作用,潘曉紅花了很多心思,進行創新管理。為了方便操作工人和維修工人熟悉設備,她把每個設備拍照,詳細標注檢查、使用的注意事項,設備的安全質量標準等,編制成圖文并茂的作業指導說明書。她經常對各工段操作工人進行現場培訓,同時不定期檢查維修記錄。為了使操作程序更加清晰,讓操作車一目了然,她還編制了制動區域轉向節工段、主后缸工段、鑄造工段等的212臺設備及7條裝配線的能量鎖定告訴圖及圖解。這些措施,保證了工廠低壓配電和空壓機正常運轉,保證了工廠能順利完成全年的各項指標。
“我也曾經想過出去闖闖,憑我的技術,到沿海地區不愁找不到飯吃。”在采訪中,潘曉紅透露,外面一些公司曾想出高薪“挖”她,這個進廠20年的“老五菱人”,還是選擇留下。原來,她是地地道道的五菱子弟,爸爸是廠里的維修工,媽媽是廠里的電工,當初她畢業后,父母堅持要她搞技術,她就這么在設備部一干就是20年。她是設備部唯一的一名女工程師,爬高蹲低就和那些男同事一樣,雖然在體能上不如男人有優勢,她刻苦鉆研的勁兒卻不輸給任何男人。很長一段時間,她的飯菜都是家里人做好送過來的,管行政的愛人更多地承擔了家里的家務事。
“做我們這行,就是做到老,學到老。”她平時都在鉆研什么知識呢?“高壓電設備、強電弱電、機械、氣動、液壓、通訊軟件、編程•••••••”這一串對于記者而言生澀的名詞,橫跨了好幾個領域。她嚴格要求自己,也是這樣要求她的徒弟。“電氣行業要學有所成,要綜合能力強,基本上5年以上才能出師,8年才能成長為一名合格的主管。”她要求自己的徒弟廣泛涉獵,學習電氣、機械、計算機等學科的基礎知識。“我一來,師傅就給我列了一個書單。”潘曉紅的徒弟小蔣,2010年畢業于桂林理工大學,科班出生的他一進車間,面對各種需要檢查的各種參數,一下子覺得“懵了”。原來他學習的學科理論,和工作中需要運用的維修技術,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安全電工技術》、《電工基礎》、《法約克》•••••••這些都是師傅要我讀的書,我要惡補這些基礎知識。”小蔣告訴記者,師傅潘曉紅的要求比較嚴格,他剛開始有點不適應,漸漸工作上手了,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
潘曉紅是廠里的電氣技術骨干,但她認為要提高工作效率,光靠個人高超的技能是不可能的,還要靠團隊的協作。她很注重技術交流,她把多年積累的經驗,毫不保留地傳給青年技工,她先后帶了5位徒弟,有一位已經成為了設備制造的高級專家,其余的都成為了設備的維修骨干,這讓她非常欣慰和自豪。為了培養更多的青年技工,她還自主開發課件舉辦培訓班,組織電工和維修工開展設備操作和保養培訓,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及技能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他們,幫助他們提升業務水平。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