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知識產權現狀
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高新技術領域,自主知識產權仍然為跨國公司所壟斷。
知識產權宏觀形勢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世界范圍內的競爭日趨激烈。2004年6月,溫家寶總理指出世界未來的競爭就是知識產權的競爭,這使我們意識到我國目前的知識產權宏觀形勢很嚴峻。
國際知識產權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總體上講,我國知識產權的形勢可以概括為“知識產權大國而遠非知識產權強國”。這主要表現為:自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開始建立知識產權制度,短短二十幾年時間,在知識產權制度建設方面我們走過發達國家上百年的過程,知識產權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國面臨的知識產權形勢仍不容樂觀,國外在我國申請的知識產權專利數量每年以5000件的數量在增加,是平均增長速度的3倍,這說明我國目前在知識產權上缺乏競爭能力。
因此,我國知識產權形勢非常嚴峻。一方面,我國發明專利和服務質量偏低;另一方面,我國在一些核心領域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此外,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量偏少,而且多是改進性發明,缺少基礎性、原創性的發明專利。發明專利是技術含量最高的專利,我們國內所占比例卻很少,截至2004年年底,我們的發明專利累計授權量國內僅占35.9%,2004年也僅占37%。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高新技術領域,仍然為跨國公司所壟斷。目前我國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僅兩千多家,占企業的萬分之三,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擁有自己商標的企業僅為40%,而且馳名商標很少,很多企業處在有制造沒有創造,有知識沒有產權的狀況,有的企業甚至靠仿造過日子。從國內的累計數字統計看,我們國內職務的發明僅占35.8%,2004年也僅占39.9%。在國外發達國家,職務發明一般都占95%左右。在向國外申請專利的數量方面,我國每年向國外申請的專利這些年來每年也就是2000件左右,被授權的也就是300件左右,這還抵不上國外的一個大公司。
今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參加十屆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說過:我聽到一個例子,感到很痛心,我國出口DVD大約一臺40美元,可是要交專利使用費21美元;我國的藥品90%仍離不開國外的專利;我國的數控機床70%都是國外專利;我國汽車90%都是合資企業或者是國外品牌。這一沉痛的事實指出我國與知識產權強國的差距。
知識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上世紀80-90年代期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了長達八年的談判,最終發達國家達成于其有利的協議,紛紛要求發展中國家強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又進一步推出自己的知識產權戰略,并把它作為維持其世界經濟霸國的支柱。他們利用知識產權這樣的武器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打壓。例如,通用大宇訴奇瑞QQ,等等。2004年11月29日,吳儀副總理在上海指出,現代一些國家跟我們爭的最厲害的就是知識產權。據商務部統計,今年頭兩個月由于知識產權糾紛和貿易摩擦的影響,手機出口下降,DVD出口增速下跌。這種態勢讓我們倍感壓力。
中國知識產權之路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要走自主知識產權之路。核心技術是科技經濟的生命線,我們必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溫家寶總理3月28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也指出,我們要引進和學習社會上先進的科技成果,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自主創新,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自主知識產權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高科技為基礎的知識密集、人才密集、資金密集的現代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與知識產權的發展密不可分。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科技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要走自主知識產權之路,特別是近年來發達國家紛紛強化自己的知識產權優勢,我國以往那種跟蹤型模仿型的發展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制約,走自主知識產權發展之路,已是必由之路。
發展具有自主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非常緊迫。第一,高新技術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在經濟科技貿易競爭日益競爭的國際環境下,加快提高知識產權創造、管理實施和保護的能力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第二,高新技術產業對國民經濟的運行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從1978年我國受到第一起反傾銷調查開始,我國總共受到600多起反傾銷調查,統計表明,反傾銷涉及的都是低端產品,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產品很少也很難遭受反傾銷調查。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就缺乏核心競爭力,而且產業的發展,也將受制于人,國家經濟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第三,發展具有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目前,高新技術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越來越大,特別是在發達國家,其經濟發展的重心越來越轉移到高新技術產業。200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經濟的重點是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今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人口環境資源座談會上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技術進步,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環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技術創新,必然產生有利于傳統的新的產業經濟增長點。
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是國家復興的需要。17世紀末,倫敦曾經是世界經濟的中心,二次大戰以后,美國崛起,在航天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成為超級大國。歷史的啟示是深刻而直接的。高新技術產業只有具備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才能掌握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路子。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才能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地位和尊嚴。
知識產權的若干問題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雖然為我國社會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其本身也受到了知識產權問題的困繞。
首先,我國高新技術的產權意識比較薄弱,與發展水平不相符,知識產權保護不利,限制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人才隊伍建設也不到位,不熟悉知識產權國際規則,因此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縷遭國外知識產權的打壓。
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經營思路還是停留在過去,只要能掙錢,要不要知識產權都無所謂,甚至有些企業根本不知道知識產權為何物。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企業老總收到一個合同,與知識產權有關,結果就把文件轉到保衛處。2003年,我們知識產權局的一個機構,曾經對72家高新技術企業進行了調查。統計表明,72家企業中,4家企業沒有一件專利,占總數6%;7家企業有專利,但是沒有一件發明專利,占總數10%;47家有不足十件專利,占60%;其余14家企業有十件以上發明專利,但都不足50件,占總數19%。上述調查表明,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意識比較薄弱。例如,實際上我國在超導的研究發展水平與美國相當,但是申請專利僅占美國在該領域的20%左右,這就成了公開為別人打工,別人拿我們的東西過去,稍作修改申請專利,結果我們的研究成果卻不能進行產業開發。
第二,知識產權的作用得不到最大的發揮,不利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眾所周知,創新者在選擇經濟制度時會在專利制度和科技獎勵制度兩者之間進行博弈,對于一個理性的創新者來說,會傾向于選擇利益最大的制度。在我國目前的專利制度下,創新者獲得的收益是由市場說了算,專利產業化存著較大風險,而與此相比,科技獎勵制度對創新者有豐富的獎勵,對創新者來說,科技獎勵制度風險小,收益大。因此,在選擇發表論文和申請專利之間,多數人選擇了前者。盡管這些年來,國家科技獎等獎項引入專利考核的指標,但是創新仍然不夠,因此,研究人員申請和實施專利的積極性依然不高,知識產權制度的效用得不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不利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第三,知識產權保護不利,限制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知識產權保護是知識產權制度的核心,要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就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對非法的行為進行嚴厲的制裁,只有做到充分保護知識創造者和擁有者的合法權益,才能有效發揮知識產權制度的功能。另外,由于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不利,造成市場缺乏公平有序的的原則,使我們的發展受到制約。
第四,人才管理機制和隊伍建設不到位,妨礙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國外企業一般設有知識產權部門,并且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而我國不少高新技術產業不僅沒有設置相關部門,也沒有專門的人才。有一組前幾年的數據:美國IBM公司專利工程師有500多個,微軟公司全球25000名員工近五分之一從事知識產權工作,索尼有300人,日立公司有310人,而我國僅有華為、中興等企業有知識產權部門。據統計,2004年這兩個企業專利申請量位居前十名,這種充分發揮知識產權的創造力是與重視知識產權的作用分不開的。
第五,不熟悉知識產權國際規則,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縷造國外的打壓。即便是已經具備了知識產權優勢的企業,像華為這樣具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也無法完全避免。有關專家認為,華為雖然擁有一定的知識產權,但是不熟悉國際規則,因此受到訴訟在所難免。而面對這樣的訴訟,我國企業往往缺乏應對的訴訟和應急機制。
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知識產權水平,應該加強正反兩個方面的教育。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對那些對知識產權重要性認識不足的企業要側重于反面教育。現在不少企業,包括部分高新技術企業還帶有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把別人的產權當成私有的東西來用,因此我們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讓他們認識到侵犯知識產權,不僅是道德問題,也是法律問題,不僅需要賠禮道歉,而且還可能鋃鐺入獄。
要突出建設知識產權案件數據庫的重要性。目前我國這方面的建設還不夠,要抓緊做這方面的工作,從而能夠提供案例,規避知識產權侵權風險。再者,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營造有利于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法制環境,加大知識產權侵權打擊的力度。提高高新技術企業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同時,加強高新技術人才隊伍的建設,人才是競爭的根本,在知識產權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加強高新技術企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是及時實施人才戰略的要求。要培養出一批懂業務,會管理,熟悉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的人才,在尊重勞動,尊重知識產權方面,提升高新技術企業應對國際國內知識產權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知識產權宏觀形勢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世界范圍內的競爭日趨激烈。2004年6月,溫家寶總理指出世界未來的競爭就是知識產權的競爭,這使我們意識到我國目前的知識產權宏觀形勢很嚴峻。
國際知識產權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總體上講,我國知識產權的形勢可以概括為“知識產權大國而遠非知識產權強國”。這主要表現為:自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開始建立知識產權制度,短短二十幾年時間,在知識產權制度建設方面我們走過發達國家上百年的過程,知識產權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國面臨的知識產權形勢仍不容樂觀,國外在我國申請的知識產權專利數量每年以5000件的數量在增加,是平均增長速度的3倍,這說明我國目前在知識產權上缺乏競爭能力。
因此,我國知識產權形勢非常嚴峻。一方面,我國發明專利和服務質量偏低;另一方面,我國在一些核心領域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此外,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量偏少,而且多是改進性發明,缺少基礎性、原創性的發明專利。發明專利是技術含量最高的專利,我們國內所占比例卻很少,截至2004年年底,我們的發明專利累計授權量國內僅占35.9%,2004年也僅占37%。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高新技術領域,仍然為跨國公司所壟斷。目前我國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僅兩千多家,占企業的萬分之三,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擁有自己商標的企業僅為40%,而且馳名商標很少,很多企業處在有制造沒有創造,有知識沒有產權的狀況,有的企業甚至靠仿造過日子。從國內的累計數字統計看,我們國內職務的發明僅占35.8%,2004年也僅占39.9%。在國外發達國家,職務發明一般都占95%左右。在向國外申請專利的數量方面,我國每年向國外申請的專利這些年來每年也就是2000件左右,被授權的也就是300件左右,這還抵不上國外的一個大公司。
今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參加十屆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說過:我聽到一個例子,感到很痛心,我國出口DVD大約一臺40美元,可是要交專利使用費21美元;我國的藥品90%仍離不開國外的專利;我國的數控機床70%都是國外專利;我國汽車90%都是合資企業或者是國外品牌。這一沉痛的事實指出我國與知識產權強國的差距。
知識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上世紀80-90年代期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了長達八年的談判,最終發達國家達成于其有利的協議,紛紛要求發展中國家強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又進一步推出自己的知識產權戰略,并把它作為維持其世界經濟霸國的支柱。他們利用知識產權這樣的武器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打壓。例如,通用大宇訴奇瑞QQ,等等。2004年11月29日,吳儀副總理在上海指出,現代一些國家跟我們爭的最厲害的就是知識產權。據商務部統計,今年頭兩個月由于知識產權糾紛和貿易摩擦的影響,手機出口下降,DVD出口增速下跌。這種態勢讓我們倍感壓力。
中國知識產權之路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要走自主知識產權之路。核心技術是科技經濟的生命線,我們必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溫家寶總理3月28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也指出,我們要引進和學習社會上先進的科技成果,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自主創新,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自主知識產權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高科技為基礎的知識密集、人才密集、資金密集的現代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與知識產權的發展密不可分。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科技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要走自主知識產權之路,特別是近年來發達國家紛紛強化自己的知識產權優勢,我國以往那種跟蹤型模仿型的發展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制約,走自主知識產權發展之路,已是必由之路。
發展具有自主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非常緊迫。第一,高新技術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在經濟科技貿易競爭日益競爭的國際環境下,加快提高知識產權創造、管理實施和保護的能力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第二,高新技術產業對國民經濟的運行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從1978年我國受到第一起反傾銷調查開始,我國總共受到600多起反傾銷調查,統計表明,反傾銷涉及的都是低端產品,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產品很少也很難遭受反傾銷調查。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就缺乏核心競爭力,而且產業的發展,也將受制于人,國家經濟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第三,發展具有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目前,高新技術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越來越大,特別是在發達國家,其經濟發展的重心越來越轉移到高新技術產業。200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經濟的重點是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今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人口環境資源座談會上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技術進步,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環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技術創新,必然產生有利于傳統的新的產業經濟增長點。
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是國家復興的需要。17世紀末,倫敦曾經是世界經濟的中心,二次大戰以后,美國崛起,在航天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成為超級大國。歷史的啟示是深刻而直接的。高新技術產業只有具備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才能掌握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路子。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才能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地位和尊嚴。
知識產權的若干問題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雖然為我國社會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其本身也受到了知識產權問題的困繞。
首先,我國高新技術的產權意識比較薄弱,與發展水平不相符,知識產權保護不利,限制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人才隊伍建設也不到位,不熟悉知識產權國際規則,因此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縷遭國外知識產權的打壓。
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經營思路還是停留在過去,只要能掙錢,要不要知識產權都無所謂,甚至有些企業根本不知道知識產權為何物。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企業老總收到一個合同,與知識產權有關,結果就把文件轉到保衛處。2003年,我們知識產權局的一個機構,曾經對72家高新技術企業進行了調查。統計表明,72家企業中,4家企業沒有一件專利,占總數6%;7家企業有專利,但是沒有一件發明專利,占總數10%;47家有不足十件專利,占60%;其余14家企業有十件以上發明專利,但都不足50件,占總數19%。上述調查表明,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意識比較薄弱。例如,實際上我國在超導的研究發展水平與美國相當,但是申請專利僅占美國在該領域的20%左右,這就成了公開為別人打工,別人拿我們的東西過去,稍作修改申請專利,結果我們的研究成果卻不能進行產業開發。
第二,知識產權的作用得不到最大的發揮,不利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眾所周知,創新者在選擇經濟制度時會在專利制度和科技獎勵制度兩者之間進行博弈,對于一個理性的創新者來說,會傾向于選擇利益最大的制度。在我國目前的專利制度下,創新者獲得的收益是由市場說了算,專利產業化存著較大風險,而與此相比,科技獎勵制度對創新者有豐富的獎勵,對創新者來說,科技獎勵制度風險小,收益大。因此,在選擇發表論文和申請專利之間,多數人選擇了前者。盡管這些年來,國家科技獎等獎項引入專利考核的指標,但是創新仍然不夠,因此,研究人員申請和實施專利的積極性依然不高,知識產權制度的效用得不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不利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第三,知識產權保護不利,限制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知識產權保護是知識產權制度的核心,要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就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對非法的行為進行嚴厲的制裁,只有做到充分保護知識創造者和擁有者的合法權益,才能有效發揮知識產權制度的功能。另外,由于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不利,造成市場缺乏公平有序的的原則,使我們的發展受到制約。
第四,人才管理機制和隊伍建設不到位,妨礙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國外企業一般設有知識產權部門,并且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而我國不少高新技術產業不僅沒有設置相關部門,也沒有專門的人才。有一組前幾年的數據:美國IBM公司專利工程師有500多個,微軟公司全球25000名員工近五分之一從事知識產權工作,索尼有300人,日立公司有310人,而我國僅有華為、中興等企業有知識產權部門。據統計,2004年這兩個企業專利申請量位居前十名,這種充分發揮知識產權的創造力是與重視知識產權的作用分不開的。
第五,不熟悉知識產權國際規則,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縷造國外的打壓。即便是已經具備了知識產權優勢的企業,像華為這樣具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也無法完全避免。有關專家認為,華為雖然擁有一定的知識產權,但是不熟悉國際規則,因此受到訴訟在所難免。而面對這樣的訴訟,我國企業往往缺乏應對的訴訟和應急機制。
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知識產權水平,應該加強正反兩個方面的教育。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對那些對知識產權重要性認識不足的企業要側重于反面教育。現在不少企業,包括部分高新技術企業還帶有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把別人的產權當成私有的東西來用,因此我們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讓他們認識到侵犯知識產權,不僅是道德問題,也是法律問題,不僅需要賠禮道歉,而且還可能鋃鐺入獄。
要突出建設知識產權案件數據庫的重要性。目前我國這方面的建設還不夠,要抓緊做這方面的工作,從而能夠提供案例,規避知識產權侵權風險。再者,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營造有利于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法制環境,加大知識產權侵權打擊的力度。提高高新技術企業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同時,加強高新技術人才隊伍的建設,人才是競爭的根本,在知識產權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加強高新技術企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是及時實施人才戰略的要求。要培養出一批懂業務,會管理,熟悉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的人才,在尊重勞動,尊重知識產權方面,提升高新技術企業應對國際國內知識產權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