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熱觀眾冷 新能源汽車需謹防“虛火”
一邊門庭若市,一邊門庭冷落,第13屆中國(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上A、B兩個展館出現迥然不同的場景。記者在展館中親耳聽到有觀眾感嘆:“免費展館的人怎么比購票展館的少那么多?”一言戳中了廣州車展上新能源汽車的窘境。
B館電動車展館的“大咖”并不比A館傳統燃油車的遜色。保時捷、奔馳、寶馬、奧迪、北汽、比亞迪、奇瑞等國內外汽車品牌共計60輛新能源車集中參展,連去年缺席的特斯拉也趕來捧場。
本來,新能源汽車被認為是本屆廣州車展上的最大亮點。然而,車企的熱情,卻換來消費者的冷淡。一位新能源車銷售推廣人員對本報記者稱,前來詢問的顧客比去年有所增加,但下訂單的人還是較少,消費者對新能源車使用的方便性、電池續航以及安全等方面還是存在諸多顧慮。
也許有人會質疑,多項數據顯示,新能源車市場不是處于“井噴”狀態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18.12萬輛和17.1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7倍和2.9倍。同期,中國汽車產銷1928.03萬輛和1927.81萬輛,增速分別為0.02%和1.51%。表面上看,新能源汽車的增速遠遠跑贏大盤,銷量再次實現魚躍。不過,從另一層面來看,目前新能源的體量在中國車市中依然過小,占比不足1%。這意味著100個人購買傳統燃油車時,往往只有1個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去年,這一比例則更少,1000個人購車中只有3個人購買新能源車。現階段,絕大多數購車者依然將天平往傳統燃油汽車傾斜。因此,廣州車展兩館人氣之懸殊也不足為怪。
企業熱情澎湃
雖然消費者表現遲疑,卻阻擋不住車企的熱情。全球節能環保是大趨勢,車企紛紛將新能源車市場視為“藍海”。今年以來,上汽、東風、長安、一汽、吉利、奇瑞、廣汽和北汽等八大自主車企陸續公布“十三五”規劃,各車企加碼新能源車型的推出,在已公布的數字中,總計將投產的新能源車達到91款,其中長安將投產34款排在首位。
據長安規劃,該企業新能源汽車到2020年累計銷量達到40萬輛。北汽發布新能源“衛藍計劃2.0”戰略目標指出,到2020年力爭實現新能源汽車銷售20萬輛以上,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不久前稱,將20萬輛產銷目標提升至40萬輛。11月以來,又有多家車企發布新能源車2020年的目標。本月初,上汽集團發布新能源汽車計劃,2020年力爭新能源產品銷量達到6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實現20萬輛。吉利汽車在廣州車展前夕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更是豪言萬丈,計劃在2020年前后實現新能源車占銷量比重90%以上。
據不完全統計,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2020年的產銷計劃已遠超國家規劃。按規劃,自主品牌的2020年任務是100萬輛。
不僅是自主品牌,寶馬、奔馳、奧迪、沃爾沃等跨國巨頭也紛紛把新能源產品導入中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強調中國是大眾汽車最重要的市場。在本次廣州車展,大眾展出純電動車e-Golf、插電式混合動力車GTE等車型。連一直獨立于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系統之外而發展非插電式混動汽車的豐田,在廣州車展上也首度松口稱2018年前后有可能推出電動車,旗下合資公司廣汽豐田則已按捺不住,先以合資自主品牌進軍新能源車,首款純電動車領志i1亮相于本屆廣州車展,2016年將在廣州率先推出。
謹防“虛火”
當政府、車企熱火朝天地推進新能源汽車發展時,甚至互聯網企業也加入進來。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11月20日在2015廣州國際電動汽車產業峰會上表示:“現在看,2015年達到50萬輛保有量還有差距,但是基本差不多。2020年達到200萬輛銷量是一個保守估計,只要到這個規模,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一定會到500萬輛。”他認為,新能源汽車的政策鼓勵機制還會持續,電池進步則能有效降低購置成本,再加上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充電便利性提升,這些將加快促進電動轎車進入家庭的速度。
不過,歐陽明同時談到,新能源汽車面臨三大挑戰:一是對補貼的依賴比較嚴重,需要進行合理化調整;二是安全風險不容忽視,目前鋰電池供不應求,只要有電池都能賣出去,產品質量在下降,事故發生概率在增加;三是國際競爭激烈,目前國外的新能源產品、技術等都在進入中國,所以國內必須加大研發力度。
泰博英思(北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汽車行業總監孫木子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從工藝、品質、價格以及安全等多項指標綜合考量,目前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基本都還不成熟。他個人預判,2016年下半年新能源車或爆發首次危機,當年銷量達到30萬~50萬輛這一規模時,潛在的一些問題或許會爆發,還有此前已投入市場的第一批新能源車,到一定年限后也可能集中爆發質量等問題。
理想總比現實“豐滿”。此前,眾多車企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對2015年汽車產能規劃總計超過4000萬輛,而事實上,今年中國汽車產量大約在2400萬輛。此外,新能源汽車在今年也未能完成50萬輛保有量的計劃。
假如按2015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20萬輛、最低補貼3.15萬元/輛來計算,中央政府今年將掏出逾60億元的補貼,加上各地方政府的,預計今年各種補貼加起來超過100億元。未來,政府方面或許可以為50萬輛新能源車提供補貼,但未必能承受500萬輛的補貼,新能源補貼政策退坡甚至取消勢在必行。真正撬動市場的是消費者,企業在沖刺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時,更重要的是練好內功,提升競爭力并逐漸從政府補貼中走出來。2020年,并不遠。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