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城市出行難題 加快智能交通建設
廣東省政府于近期發布的《廣東省“互聯網”行動計劃》將“互聯網現代交通”納入到13大重點行動領域之一。9月底,珠海市綜合交通管理平臺一期工程正式通過驗收,標志著該市在踐行公交優先戰略和打造智慧交通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也是國內城市中首個將綠色交通理念與交通管理有機結合的管理平臺。中國智能交通協會負責人本月在參加智能交通世界大會期間透露,2020年中國智能交通規模投資預計將達1820億元人民幣。
現狀
交通擁堵成綠色出行難題
影響吸引投資的眾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方面是交通,占比達27%,而第二、第三位的安全教育,占比僅為9%和6%。近日,來自經濟學人IntelligenceUnit等機構的特大城市研究課題的一組數據,揭開了交通運輸對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與此同時,當交通領域受到挑戰,空氣污染、經濟損失、通勤效率低下等“城市病”開始增多。
據統計,因交通擁堵,美國平均每個駕駛員每年浪費54小時,德國每年損失約1000億歐元。在中國的某個特大城市,因交通擁堵平均每日每人延誤時間為66分鐘,每人每年時間損失收入超過3萬元人民幣,每年僅燃油就浪費200億元,平均每輛車每月損失350元。而在環境的后果上,一個特大城市因交通擁堵每天多排放二氧化碳,顆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導致環境損失45億元。
據珠海市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珠海常住人口約為161萬人,在2009年至2014年的5年時間里,常住人口只有8%的增長,但同時,汽車的保有量呈野蠻式增長,增加了75%之多,城市交通問題日益凸顯。為了緩解交通擁堵,珠海提出綠色低碳交通作為城市發展愿景,并與西門子展開合作,參與“珠海綠色交通”的規劃工作,通過全方位、多渠道的數據采集、篩選、分析,不僅能為珠海城市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還能為市民提供多樣化的交通信息服務,實現智能化出行。
廣東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城市大氣污染減排來說,車、油、路三大領域需要協同發力。在車方面,體現在汽車排放標準的提高,今年底珠三角全面實施機動車國Ⅴ排放標準;油方面,體現在油品升級,7月1日起廣東車用汽油、柴油已全部進入“國Ⅴ”時代,比國家規定時間提前1年多;路方面不能光靠修路擴路,更多的是交通的合理調配,公交的便利性,城市智能交通建設的發展,擁堵少了,汽車怠速產生的大量污染物就會減少。
創新
“互聯網”讓綠色出行更便捷
“互聯網”在道路交通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應用。一是利用“互聯網”,拓展“共享租車”。在這個方面,煙臺市在城市交通領域大膽地開創了一種新的公共交通出行模式,這種模式有點像城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的模式,但這里的“車”卻是名副其實的汽車。政府購置了一大批低排放的環保汽車,將其投放在城市各個角落。市民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預定車輛,憑借辦理的會員卡,刷卡即可開啟車門,使用車輛。用車結束后停放到任意共享租車專用停車位,系統自動計算費用,計算透明,網上支付,操作簡單。實踐證明,這種方式,有效減少了汽車上路數量、極大降低了車輛空駛率,甚至達到30%以上,緩解了道路交通擁堵,降低了碳排放。
二是打車軟件,提升出租車精準服務。在過去,在北上廣深等城市,“打車難”,人找車、車找人的現象比較普遍。這對這種問題,與手機等移動終端相配套的打車軟件開始有了用武之地,在過去的一年中,出租車幾乎成為移動互聯網滲透率最高的行業。通過這一“互聯網”的應有,大數據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實現了出租車的科學調度,較少了空載率,優化了交通資源,提高了打車用戶的滿意度。
三是智能地圖、讓出行避開擁堵?,F在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機,在手機上都有各式各樣的地圖導航應用。這些應用一聯網,就具備了強大的功能。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對全市的交通路線交通流量進行動態的掌控,哪些路段是綠的一路暢通,哪些路段是紅的存在擁堵,一目了然。而且,這些應用還能夠給用戶提供避開擁堵路段的功能,科學合理地規劃路線。以高德地圖為例,平均每月可為用戶節省時間總計達700年,節省的油耗高達1840萬升,折合人民幣1.3億元。
四是精準定位公交到站情況,讓我們乘坐公共交通更自信。長久以來,公共交通存在的一大弊端就是到站不準點,乘客不知道公交車什么時候能夠到站,因此無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出行時間?,F在已經有了很多的公交定位的APP軟件,可以對公交到站情況進行實時查詢,減少延誤和久等。
事實上,這僅是城市綠色交通發展的第一階段,在倫敦、柏林等城市,綠色交通整體方案涵蓋停車管理、擁堵收費、智慧港口物流等,并通過規劃與方案的科學評估,指導公交建設的合理布局選擇。
前瞻
智能交通投資或10年內增7倍
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低碳綠色與智慧城市成為許多城市發展的目標與定位,而綠色智能交通的建設,無疑將兩大目標碰撞出龐大的發展機遇。
據相關機構分析,智能交通行業在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并提升城市的運行效率,正在迎來加速發展階段,行業年均增長將達到30%-40%。
與此同時,近年來,智慧城市的建設也在推動著智慧交通發展。據統計,2003-2011年中國在交通運輸業的財政支出8年增長了26倍,年均復合增長率超50%。其中在智能交通系統上的投資額從2006年的182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481億,到2015年預計達1500億元。本月,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理事長吳忠澤在第22屆智能交通世界大會期間透露,估計到2020年,中國智能交通投資規模將到達1820億元人民幣
不僅如此,作為頂層設計,智能交通系統肯定會帶來相關基礎設施的投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曾在某論壇上指出,按照這種城市發展趨勢,我國需要建設的軌道交通系統,“遠遠不是‘十二五’時期提到的六千公里的概念,它的市場份額將按十萬億來計算。”
西門子德國總部首席交通顧問梁月林等專家則提出,目前中國發展綠色智能交通的阻力,在于一些地方歷經前期粗放式發展后,決策者需要克服城市化就是修路的慣性思維,軟硬一起抓。另外,資金投入的保障也是關鍵,可以采用引入社會資本,PPP等模式創新投融資。其次,數據的采集上還需要更加完備,例如目前珠海做到了每個路口的交通數據采集,未來要更加精細化的管理,數據要精細到每個路段、每輛車。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