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我國環保重點及投融資創新分析
“十三五”期間,我國環保行業受到了政策層面的大力支持,也普遍被業內外人士所看好。但是,資金缺口一直是限制行業發展的因素之一,環保行業的投融資是市場長期關注的要點。
日前,在第九屆中國環境產業大會上,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研究員對“十三五”期間我國的環保重點與投融資創新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十三五”環境保護目標與任務
王金南表示,到2020年,我國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2015年達到76.7%;地表水質量方面,2020年要達到或好于三類水體比例達到70%以上,2015年為66%。
“十三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任務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深入實施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制定空氣質量達標計劃,地級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數減少25%,加大細顆粒物污染治理力度,構建機動車船和燃料油環保達標監管體系。嚴格保護良好水體和飲用水水源,加強水質較差湖泊綜合治理與改善。實施土壤污染分類分級防治,優先保護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安全,切實加強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監管。
大力推進污染物達標排放和總量減排。“十三五”期間將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完善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并開展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同時,改革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擴大污染物總量控制范圍,全國排放總量下降10%以上。
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實施環境風險全過程管理,加強危險廢物污染防治,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工作,加大重點領域、有色等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防治力度,持續推進核設施安全改進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和能力建設。
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完善收運體系,提高垃圾焚燒處理率,做好垃圾滲濾液處理處置。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改造,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達標運行,城市、縣城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和85%。
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改革完善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切實落實地方政府環境責任、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建立環境質量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機制,推行全流域、跨城聯防聯控和城鄉協同治理模式。還將實行排污許可“一站式”管理,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記錄和違法排污黑名單制度,并實行領導干部環境保護責任離任審計等。
實施環境保護重大工程。“十三五”期間將在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大氣污染治理、水環境治理、土壤環境治理、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核與輻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等多個領域實施環境保護重大工程。
“十三五”環境保護投資需求
“十二五”前四年,全社會完成環保投資3.29萬億,較“十一五”五年的環保投資2.16萬億增加了1.13萬億,實現較大漲幅。王金南表示,隨著近年來環保任務的不斷增加,我國環保投資規模呈現逐年遞增趨勢,投資規模增長較快。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涉及工業企業污染治理、清潔能源替代、機動車污染防治等七項內容,2013-2017年5年共計劃投資1.75萬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涉及工業污染防治、城鎮生活污染治理、農業農村污染防治等八大重點投資領域,總投資需求約4.6萬億。
王金南分析稱,“十三五”處于污染高度集中、投資高度需求的階段。全面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需要一定規模的投資作為保障。“三大行動計劃”將進一步加大對環保投資的需求,環保投資將有較大幅度增長。
根據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規模的研究,要比較全面的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環保投資占GDP比例須達到2%左右。王金南根據GDP增長預期以及環保投資占GDP比例分別達到1.5%、2.0%、2.5%三種情景,測算得到“十三五”環保投資在6萬億到10萬億元之間。
環保投資機制與政策創新
王金南表示,“十三五”期間將從綠色財政支出、綠色金融體系、社會資本投資回報等方面進行環保投資機制與政策的創新。
“十三五”期間將加大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優化財政環保資金使用方式,建立基于環境質量績效的資金分配方式,同時積極構建包括設立環境金融機構、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環境金融服務、健全綠色金融政策綠色金融體系。
健全社會資本投資回報機制方面,將建立和完善排污權、碳排放權、水權等多多向價格機制,加強模式創新,鼓勵對項目進行有效整合,降低建設運營成本,提升收益能力,對使用者付費、政府付費模式進行有益補充等。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