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自動駕駛路試細則頒布 自動駕駛離商業化還有多遠
12月18日,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北京市經信委聯合發布《北京市關于加快推進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和《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試行)》(以下簡稱“路試細則”),規范自動駕駛車輛上路測試工作。
這是全國首個關于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的指導規范。在此之前,無論是車企還是進行自動駕駛相關技術研發的公司,都只有兩種選擇,要么只在封閉測試場地中進行自動駕駛相關測試,要么在公開道路上偷偷測試,冒著巨大的政策和法律風險。
公開道路對自動駕駛有多重要?目前,業內的共識是,一輛自動駕駛汽車需要具備兩個必要技術條件,一是傳感器,二是高精地圖。其中,高精地圖使車輛能夠提前把握道路信息,提供超視距感知,而傳感器則用于進行實時環境監測,應對突發情況。
在封閉的測試場地中,環境、道路都是基本固定,且相對簡單的,即使人為設計一些所謂的突發情況,相比實際的駕駛場景也只九牛一毛。因此,無論是對于傳感器的能力,還是高精地圖的實時性要求并不高。
相比之下,實際道路上,有隧道、立交橋、急彎等不同路況;有逆光、雨雪等各種影響傳感器工作的天氣條件;還有同樣在道路行駛,需要對其行為進行提前預判的其他車輛,在復雜程度上不可同日而語,無論對傳感器還是高精地圖都提出更高要求。
此次公布的路試細則,對于測試申請條件、測試車輛、測試人員、測試管理、數據留存、保險、相關責任等進行了明確規定,讓一直以來自我摸索的相關企業有章可循。同時,路試細則對于自動駕駛車輛也給出了清晰明確的定義,這也為產業相關各方的技術研發提供了一個基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不過,仔細閱讀路試細則不難發現,此次其中更多對車輛環境感知方面的能力提出要求,而在高精地圖上并未提及。有業內人士表示,根據路試細則可以看出,現階段的自動駕駛路試,主要還將以路況相對簡單的封閉高速公路展開,而圍繞自動駕駛汽車用高精地圖,相關政策目前仍在制定之中。
實際上,由于高精地圖在自動駕駛中的重要地位,相關企業早已行動起來。以國內在高精地圖方面發力最早的高德地圖為例,在一年前就已完成了全國高速公路的高精地圖采集,并建立起自動化的采集生產流程,以保證高精地圖的實時性。目前,高德已經累積了超過32萬km的高精地圖數據,亞洲首個高精地圖商業訂單也將在明年正式交付。同時,高德也與國家測繪局針對高精地圖的偏轉加密插件完成了研發測試,將誤差控制在不影響自動駕駛汽車使用的范圍內。
此外,汽車領域的相關供應商也紛紛開始在高精地圖領域提前布局。2017年,博世、德爾福相繼與高德達成戰略合作,針對高精地圖在自動駕駛汽車上的應用展開合作。位置服務商千尋也與高德合作,向行業提供基于高精度地圖和高精度定位的技術解決方案。
路試細則讓自動駕駛的測試走出封閉場地,邁出了商業化道路上的第一步。未來,隨著車輛自身環境感知能力和高精地圖的不斷完善,自動駕駛商業化道路的下一步,將是在混合了車輛、行人等交通參與者的開放道路下的充分測試,自動駕駛車輛將不再只是獨立個體,而是與行人、其他車輛、交通設施共同構成交通系統,通過云端大腦進行統一協同調度。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高德地圖與中國公路學會宣布成立未來交通實驗室,首批聯合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5所知名高校的科研團隊,推進交通大腦的早日實現。
中國何時能夠真正實現自動駕駛的商業化,這個問題目前恐怕沒人能給出確切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自動駕駛汽車,離商業化已并不遙遠。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