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制造業+互聯網”的深度布局已相繼展開。“云”、“網”、“端”越來越成為制造企業發展的新基礎設施,用戶、原料、設備和產品之間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有效交流,極大地促進產品、裝備、管理、服務和產品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工業機器人作為機器人分類里目前發展較成熟的一大類別,截至目前為止,機器人本體發展逐漸穩定,機器人核心零部件與關鍵技術將成為未來工業機器人新的爆發式增長機會。
隨著工業互聯網的崛起,世界正處在通向新的創新與變革時代的門口,這要歸功于全球工業系統與先進的計算、分析、低成本傳感技術以及全新互聯網連接融合。
日立制作所去年開發了一項搜集產品所有零部件數據的傳感器技術,對設備的狀態進行數據分析,提高運營的效率,率先應用于工業制造業領域,通過傳感器,把人、機器、數據給連接起來,工廠將不斷進化升級,監控機器的運
物聯網興起后,未來圍繞這個趨勢發展出的產品及應用將有無限發揮空間,隨處都是腦力激蕩、翻轉碰撞的實驗室,提供各種創意落實的可能。
隨著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增加,工業客戶開始將注意力從提高生產力轉向提高利潤率,大數據的概念也越來越火爆。有了大數據和傳感器,GE希望打造出一個工業系統的互聯網,進一步提高能源效率。
世界工業經濟正經歷深刻變革,從德國工業4.0、美國AMP2.0,到中國制造2025,這一輪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制造業革新,對外正在塑造全球制造業的市場新格局,對內則在推動企業運營全流程的轉型——從研發、設計、生產,到銷售、物流、服務,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正自上而下地與制造業加速融合。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互聯網深度廣泛應用,帶動生產模式和組織方式變革,形成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產業發展新形態。
“車聯網“作為一個新鮮事件,從2010年第一次在中國提出,到現在“互聯網+”大背景下的智能車、網聯車、互聯網汽車、自動駕駛等,各種概念被炒得沸沸揚揚。
“工業4.0”到“中國制造2025”高峰論壇在京舉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工程師、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楊海成在會上發表演講,提出中國正走到世界發展高技術前沿的十字路口,適時提出“中國制造2025”,這樣一場巨大的變革,說明中國已經走上了一個互聯網時代的工業發展之路,而且是一場工業變革之路。
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表示,工信部正在從四大工作思路入手,推進大數據產業發展,一是支持關鍵技術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二是推動行業大數據應用的不斷深化,三是繁榮大數據的產業生態, 四是完善大數據的支撐體系。
2015年“互聯網+”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引來各行各業的一股互聯網風潮。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互聯網+制造業”,明確了中國經濟轉型的曲線。就在本周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互聯網+”是對“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支撐,要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
“互聯網+”是對“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支撐,要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德國的“工業4.0”,主要是“制造業+互聯網”,而美國更多是“互聯網+制造業”。盡管彼此的方法和路徑不一樣,但都是要提升制造業水平。”
隨著《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相繼發布,協同推進兩大戰略共同發展正在成為政府、學界和業界共同探索的問題,“互聯網+制造”也將為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智能制造提供新的指引。
2016年4月27日,霍尼韋爾過程控制部(HPS)宣布設立“數字化轉型業務單元”,以助制造業客戶充分利用工業物聯網的優勢來加緊部署相關技術,從而更好地管理和分析數據,讓運營更加安全、可靠、高效。
陜西省近日發布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明確今后五年,將在空氣、水、土壤、聲、生態及輻射等方面共同發力,著力構建六大環境監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