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北京和利時系統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常力
在和利時公司的廠區種了許多銀杏樹、松樹,卻沒有楊柳樹。和利時公司總裁王常力偏愛銀杏和松樹,他更愛用銀杏來形容和利時的發展。王常力說,楊樹,雖然增長速度很快,但木質不好,銀杏、松樹增長得慢,但木質好。我希望和利時公司,像銀杏樹一樣,能夠持續穩定成長,扎實每一步,成為百年公司。
王常力三四年前為公司發展定下了一個主旋律:少說一點,多做一些,更實一點。當時,他給董事會作的報告,題目是“抵住誘惑、耐得寂寞、穩中求進”。王常力說,從那時起,和利時開始修煉內功。3年,和利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王常力說,幾年來和利時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更重要的,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肌體神經是統一的整體
王常力既是和利時公司的總裁,同時又是華北計算機系統工程研究所(原信息產業部電子六所)的所長,雙重身份的王總,對整個國內信息化、工業化的現狀充滿了憂慮,也寄托很深的期望。王常力說,回顧我們國家信息化的發展過程,IT、通信、家電、電子等這些電子行業比較成功,但信息產業并不成功,比如電子商務的概念,基本是只有電子,少有商務;各企業紛紛上馬的ERP,失敗的例子很多,成功的很少。陷入這種尷尬境地的最大原因之一是信息化與傳統產業并沒有很好結合。如果說制造業是肌體,信息化就是神經系統。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是目的,信息化是手段,工業化是皮,信息化是毛,不能本末倒置。
在王常力看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要先從自動化抓起。有一種誤區:信息化是高技術,工業化不是,IT和自動化行業也是各做各的。這就造成兩張“皮”,工業化一張,信息化一張。自動化是現代制造業的靈魂,可以說沒有先進的自動化武裝,很難有現代制造業。比較一下國外,他們是在工業化很成熟,制造流程很標準的時候,然后才有的信息化,是逐步擴充的,所以,工業化與信息化有機結合在一起。而中國是從一個農業社會直接向工業化轉變時,在工業化沒有實現的情況下,把信息化、電子化發展起來的。
正是看清了這個問題,王常力要求和利時的員工返璞歸真,要設身處地地考慮用戶需要,領悟他們的需要,“給用戶一雙合適的鞋”。不能提供了一套解決方案反而成了用戶的負擔。
企業價值都在客戶那里
和利時發展最基本的指導思想是:通過持續和穩定的發展,創造最有價值的自動化公司。其中,穩定和持續是尤其強調的基本要素,穩定是說要精細設計每一步,持續是說要讓產品可用十幾年甚至更長,要保證幾十年以后還能為用戶提供后續服務。最有價值的自動化公司,是說和利時不盲目與別人比拼規模,講空話,而是著眼點在價值。
和利時對新產品、技術投入很大,但這所有的前提是關注客戶需求、市場需求,而不是一味追求新技術。王常力說,一個企業的價值都在客戶那里,只有滿足客戶需要,產品為客戶創造了價值,那才有真正的企業價值,其它的都是成本。也只有創造了客戶的價值,其他價值才能得到更好的體現。
控制平衡發展節奏
在公司如何把握平衡與發展的問題上,王常力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他開車比較快,但4年來沒有因違章扣過分。他說,我開車比較快,但我絕對是一個好司機,我4年來沒有被扣過分,因為我能很好地控制平衡。做企業其實也一樣,和利時去年合同7億多,今年只計劃8億。王常力說,和利時能穩步做到今天,我覺得重要的一點是公司決策者要有控制平衡、控制發展節奏的能力,決策者要時刻考慮能否駕馭公司的發展,和利時發展非常快,但我依然控制發展的節奏,“不由著公司自由發展”,我先看公司能力,再調控增長速度。
應該說,和利時現在的發展真的如公司的名字,正處于“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時期,但王常力說他很恐慌。他的恐慌來自于幾個方面:自動化行業對國家投資形勢依賴性很大,當投資規模下降時,和利時如何發展;如果市場速度慢下來,和利時能否保持現在的穩定、持續發展,還是走到國外去開拓國際市場;經過幾年的發展,和利時公司的產品從性能、水平上都不比國外差了,但仍未達到先進國家的水平;和利時每天有兩三個合同,估計今年會達到八九百個,甚至上千個合同,如果以后一年做到2000個合同,和利時能否應付;現在客戶需求越來越多樣,如何準確把握;加入WTO,和利時的國外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等。
王常力告訴記者,他現在主要做三件事:一是考慮三五年后,和利時在干什么,因為幾年后,如果和利時沒有了,那么不管和利時這些年賺了多少錢,都是一種失敗;二是培養干部,和利時的干部要敬業、作風正派,培養方法不是個個監控,而是正向培養,凈化和利時環境建設,不為他們創造犯錯誤的機會,“讓和利時這塊土壤不能長毒蘑菇,盡量長人參”;三是抓開發,制定新產品新技術戰略。
和利時今后的業務主要鎖定在幾個方面:工業自動化,提供給制造業從下面的控制層數據采集處理到中間的制造執行系統和上層的企業資源管理整體一體化方案;軌道交通,去年2個多億,今年會更多一些;再有就是鐵路市場和電子政務市場。為保證公司的發展,和利時將堅持技術開發的大投入及爭取核心技術有獨到的地方,和利時還有一個大的思路變化,即強調互補型的合作。王常力說,隨著集成化、綜合化、信息化的增強,一家公司不可能把所有方面做得都好,以前和利時劣勢的地方是投巨資補,現在我們改變了思路,把劣勢的地方連根拔了,通過與其他公司合作彌補不足。實現強強聯合,最終目的使整體技術能力得到提高,縮短與國際水平差距。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